2023年08月2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智库专家说|由湘湖湖名由来想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湘湖智库专家 谢晓波


作为一名在浙江工作和生活的湖南人,对湘湖自然是情有独钟,拥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故乡有洞庭湖,省名湖南就因地处洞庭湖之南而来。故乡有三湘四水,有湘江这条湖南母亲河,有湘乡这样的地名,有湘山这样的山名,在长沙也有湘湖路、湘湖街道、湘湖社区这样的路名街道社区。但通过百度搜索,在湖南境内没有查找到以“湘”字命名的湖泊,据平时了解,也没有听说过湖南什么地方有“湘湖”,而在远隔千山万水的浙江杭州萧山却冒出一个“湘湖”来。

那么,萧山湘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据《湘湖史》记载,“湘湖”湖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境若潇湘”说。明钱宰(12991394)撰《湘阴草堂记》记述:“句越之墟有山焉,曰萧山,有水焉,曰湘湖,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之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因以名之。”但周易藻在《萧山湘湖志》中存疑:“湘湖之名不知何所取义,钱宰《湘阴草堂记》云,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因以名之。他书无所考证,姑存其说。”二是源于“湘神”说。主要依据《萧山文化志》“湖因有人解释湖光山色如潇湘妃子而得名”之记载;《湘湖古诗五百首》中有湘妃、湘神、湘灵、湘君入诗。三是出于“萧山”说。“潇”与“萧”音同,萧山之名早已存在,而湖就在萧山脚下,出于关联和对称的考虑,人们在命名时很容易想到“湘湖”,即通过“潇湘”二字把山和湖之间的关联和对称表达出来了。

据有关专家考证,湘湖名称最早可追溯到南朝宋刘义庆(403年~444年)所著《幽明录》中的记载:“宋时余杭县南有上湘湖,中央作塘……湘湖有大校周谒者,居常与同门生姻好最厚。”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业三年(607)和唐天宝元年(742)曾两度改杭州为余杭郡,历史上常以余杭代杭州。“余杭县南有上湘湖”,即杭州南有“上湘湖”。唐末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850933)在《道教灵验记》(卷七)中有《萧山白鹤观石像老君验》一文提及湘湖:“越州萧山县白鹤观石像老君……有湘湖老人水上见一物,凌波而去,谓其蛇也……湖去白鹤观四十余里。”这说明“湘湖”之名在唐代也有记载。北宋庆历年间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学者刘敞(10191068)在其诗文集《公是集》(卷十六)中有《得萧山书言吏民颇相信又言湘湖之奇及生子名湘戏作此诗》之诗,诗中有“清酒肥鱼宴宾客,时时骑马临湘湖”的诗句,“湘湖”之名在北宋庆历年间延续下来。

杨时(1053-1135)与刘敞生活的时代有少许交集,但刘敞去世时,杨时才15岁。政和二年(1112年),年近花甲的杨时补萧山县令。彼时的湘湖是一个湮废已久的湖泊,不少豪绅圈地占湖,既影响湘湖的景观,也导致周围农田的水利灌溉得不到保障。杨时莅任后,就下乡考察民情,听取各方意见,着手修筑湘湖,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完成筑湖任务。修筑后的新湘湖,不仅景色焕然一新,而且周边14余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解决,真正是一项惠民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彼时湘湖美丽的湖光山色一定勾起了杨时在湘地任职(浏阳县令)时的美好回忆,此情此景,湘湖,湘湖,多好多贴切的名字!

尽管杨时任职萧山之前,湘湖之名就有了,但湘湖的声名远播还是在杨时之后。在我看来,《湘湖史》记载的“湘湖”湖名由来的三种说法皆与杨时不无关系。明钱宰描述的湘湖“境之胜若潇湘然”之说是在杨时之后的200年左右了,没有杨时湘地任职的经历和他之后湘湖的影响度,不太会让钱宰联想到“潇湘”的。湘神之说则应该是在湘湖之名已有之后才演绎出来的神话故事,而不是因为湘神的神话故事才有了湘湖名称。至于出于“萧山”说,可能有点牵强附会了。

湘湖湖名的由来有很多故事,杨时修理疏浚湘湖的历史是一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文化精神史,湘湖的影响也是在杨时之后才广为传播开来。杨时对湘湖能作出这么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他“上接濂洛之传,下启罗(从彦)、李(侗)、考亭(朱熹)之绪”的学术底蕴,更源于他“仁民爱物、参赞化育”的自然观和爱民、惠民的民本思想。

由湘湖湖名由来的历史,想到湘湖发展的未来,我认为应在三个“好”字上做文章:

一是要讲好故事。湘湖故事很多,有神话故事,也有民间故事;有人物故事,也有事件故事;有哲理故事,也有寓言故事;有心灵故事,也有爱情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当代故事。这些故事要讲好,需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来讲,官方要有组织地系统地讲,民间可各显神通积极参与进来讲。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有小说、诗歌、散文等,也有戏剧、童话、科幻等,还有电影、电视、短视频等。把故事讲好了,就会让人们主动在社交网络上去分享,在朋友圈里去推荐,就能进一步扩大湘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是要搞好统筹。湘湖要发展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必须在统筹上下工夫。统筹的关键在于在保护和开发上寻找到最佳平衡点,既要有效保护,又要适度开发,把握好这个度。统筹的核心是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统筹好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前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自然界要有一种敬畏感;后者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心的关系,物质富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精神富有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和归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协调,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特征。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搞好统筹,是湘湖历史传承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三是要做好传播。精彩的故事要广为人知,给人启发,需要传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协调,需要传播。要组成融媒体、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矩阵,既要发挥官媒的主导作用,也要让自媒体有序发声;要公共关系传播与社交媒体传播齐上,线上移动传播与线下体验传播共进,平面媒介传播与电影、视频、动漫、戏剧、游戏等传播互补;要善于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AI、元宇宙等可以跨越时空进行体验和传播,元宇宙传播与全媒体传播要相辅相成,沉浸式、互动式传播与个性化、游戏化传播要相得益彰,时空拓展与虚实融合要互促共进,努力打造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系统,更好地把湘湖传播好宣传好。

作者曾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现任浙江省信用协会会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首席专家,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研究、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法治建设等工作,参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的起草,多次参与省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和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主持省内一些重点课题的研究和重点规划的编制工作,主持编制《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主编出版浙江通志《浙江总情卷》《浙江发展规划卷》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