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拓扑学如何破解《山海经》 ——两千年无法读懂《山海经》是因为采取了错误方法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后强


拓扑学是一门几何学,就是“橡皮几何”“粘土几何”,图形能够随意拉伸压缩改变的几何。拓扑学的英文名是Topology,直译是“地志学”,也就是与研究地形、地貌相类似的有关学科。拓扑学的厉害之处是有一双锐眼、法眼或者说火眼金睛,能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万变不离其宗的“宗”,看到百变不离其本的“本”,这“宗”“本”就是事物的真相,拓扑学叫“同胚”,这是最核心的概念。“同胚”就是由同一个胚胎生出来的孩子,实质完全相同,不是简单相似,基因DNA不是99.9999%相似而是100%相同。如果两个外形完全不同的物体,经过不停地拉伸、压缩和扭曲(不能拉断或者打孔),最后变得外形完全一样,那么这两个物体就是“同胚”。有了“拓扑”这个法眼,“同胚”这个法器,我们来看《山海经》中那些怪兽、怪物,一下就清楚了,他们与我们现实中的动物、人类、植物等是同胚的,本质一样。不管他们有几个尾巴、几个脑袋、几只脚杆、几个翅膀,都可以变回去,最后与我们生活中真实的动物一样。因为“九尾”实质是一个尾巴,三个脑袋实际是一个脑袋(不考虑空洞),三只脚可以变成一只脚……在拓扑学的“魔法棒”下都被打回了原形!

拓扑学家就是一群无法区分甜甜圈和咖啡杯的数学家。说透了,拓扑学只研究“点”“线”关系,不关心体积大小、形态变异。拓扑学家的职责是研究各种形状的属性,特别是在经过扭曲、拉伸或变形后的形状。他们规定,拓扑变换只能“拉伸,但不能撕裂或合并”。举个例子,一个圆可以被拉伸变成椭圆或者是其他更复杂的形状。但是撕裂和合并就会造成不连续,这在拓扑学中是不允许的。在拓扑学看,甜甜圈和咖啡杯是一样的。但是,球面无论怎么努力,只能变成无手柄的茶杯。因为让表面发生连续变化的时候,不准进行“开洞”的操作。也就是说,从拓扑学的角度看,甜甜圈与咖啡杯的表面是同一类别的,球面属于其他的种类。我们日常生活用品几乎都“同胚”于球体或者环(甜甜圈),比如饭碗、树枝可以变为球体;茶杯、衣架可以变为圆圈;衣服、裤子可以变为两个联结的圆圈;T恤可以变为三个联结的圆圈等。还有双手被套住的人,只要懂得拓扑变换,就能成功分手。可见,拓扑就是这种魔术般的变形,《山海经》的怪物也是这样变出的,所以并不奇怪,它们都是拓扑结构,是橡皮、粘土动物,形态可以拉伸、压缩、扭转。三个头、九个尾巴、背上双眼、五只脚、人面兽等,都是“拓扑动物”,供孩子学习和取乐,后人加文字注释,就成了怪物。

破解《山海经》还要用到现代计算机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AI),包括ChatGPT。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主要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目的就是要利用计算机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真实感图形。CG技术可以画出任何图形,怪物、怪兽、怪人,更不在话下。在拓扑学视野下,AICG技术在《山海经》破解中如鱼得水,畅通无阻。

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历史故事。西方瓷器是从中国输入的。英文china ,前面c 大写表示中国,c小写表示瓷器。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被视为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这样欧洲人就以瓷器(china)作为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瓷器”当成“中国”了。显然,中国是世界制造瓷器的先驱。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我国在距今约一万年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在使用陶器了,而现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则出自于商代,瓷器的出现要比陶器晚几千年。专门用于烧制陶瓷的粘土通常为高岭土或高岭石粘土,其特点是具有高的粘结力、可塑性和良好的烧结性能。使用粘土可以做出各种造型的泥巴动物、植物,这门手艺属于拓扑学。其实,一般的粘性黄泥都是“拓扑原料”。《山海经》那些奇怪的动物,植物,都是成人用粘土做出来哄小孩的,有的是为吓唬小孩让他们听话,有的是为增加小孩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大自然。

为了说明《山海经》人物、怪物的拓扑形态,我们要复习一下“欧几里德几何”。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欧几里德,把人们公认的一些几何知识作为定义和公理,按照逻辑系统天才般地把几何命题整理起来,建成了一座巍峨的几何大厦,完成了数学史上的光辉著作《几何原本》。这本书的问世,标志着欧氏几何学(欧式空间)的建立,是整个数学发展史上意义极其深远的大事,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两千多年来,这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至今其地位也没有被动摇。欧氏几何学的核心是公理(公设)思想。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的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经过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的基本命题。欧几里德以“公理”把零散的数学知识成功地编织为一个结构严密的几何系统,因而被认为是成功而系统地应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人,在数学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为了破解《山海经》,我们要学习前辈欧几里德,建立“八条公理”:一是人类记事,图画先于文字;二是文字产生之前人类也有“儿童教材”即无字图书;三是古代儿童也有玩具,材料都来自大自然的泥土、石头、草木、竹藤等;四是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是山水、动物、植物,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五是对图画进行解释和说明,取决于每个人的理解和水平,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六是对于大自然认识越深的人越热爱生活,越能画出精彩的图画;七是化石考古比文献资料更可靠;八是图书只能记载之前的事情,编写出版后的事无法记载。如果大家同意这几条公理就能破解《山海经》,如果不同意就无法再讨论了。

我们根据拓扑学、粘土学、历史资料与计算机图形学分析得出一个残酷的结论——原始《山海经》实际是《山海图》,是由《山图》《海图》两大部分构成,由熟悉山水的治水英雄大禹主持所画,大禹的助手伯益等众多人员参与了《山海图》绘制,最初是为儿童绘制的无字连环画读物,是专供儿童了解大自然,学会生存技能的普及“教材”,时间大约在距今4090多年前。大禹、伯益把治水遇到的许多奇山、奇水、奇人、奇物等整理画成图画,供后人知晓,这是《山海经》的源头。在大禹之前的尧舜唐虞时代,也有类似无字儿童画册,但不成系统、不完整,大禹做得更全面细致深入,这是人类第一本山水地理画册。原始《山海图》已经找不到了,现在可见的《山海经》是对《山海图》的文字解读。后来有了《山海经》,反而把《山海图》忘记了,因此就把二者等同起来。刘秀(歆)在《上<山海经>表》中说“《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他在整理中把《山海经》由32篇改定为18篇,所以说《山海经》起于唐虞,也有道理。其实,在黄帝、颛顼、帝喾时代,可能都有简单的画画教育儿童。最初没有文字,只有图画或者符号。后来,有了文字,特别是在商代有了甲骨文之后,人们对《山海图》进行文字解读和注释,于是才出现了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历史上许多人对《山海经》进行过增补删减,现代版《山海经》与原始版《山海图》差别太大,后人在注解时加入了太多自己的思想,每一代都加入了自己的时代元素。“国家”概念始于商代,甲骨文表示有兵力保护的城市,这是后人加入书中的。现代《山海经》中有“仁义礼智信”等内容,这些儒家学说显然是后人加上去的,便于儿童学习,与儒家相通。那些怪异动物是根据儿童心理创造的,没有考古依据。《山海经》是古代最好的儿童教材,是历代多次增删的儿童连环画读物,成人也可以读,相当于现在的“识字本”,是中国最早的“看图说话教材”。“经”,是大家经常都要读的书,大人和小孩都可以读。那时的“字”就是图,图画就是文字。

大量史料证明,在文字《山海经》成书之前,就有《山海图》,《山海经》只是对《山海图》的文字说明,后来编出了图文并茂的《山海经》,图画与文字皆有,这是后人的功劳,当然由此也带来了今天的麻烦。《山海图》也称《九鼎之图》。民间传说,《山海图》曾被大禹铸在九鼎上,由于九鼎失踪,《山海图》亦随之失传,因此后人也无缘得见这一旷世奇物。中国各地现在遗存的上万年的岩画,是《山海图》创作的思想源泉和基本动机。但岩画是给成人看的,几乎没有夸张和幻想,目的是流传后世。《山海图》是儿童读物,就有夸张和想象,情况与今天的儿童读物一样,比如《猫和老鼠》《变形金刚》等,目的是增加趣味性、生动性,让儿童喜欢阅读,热爱生活和自然。《山海经》是原始地理学书,不是纯粹的神话书,也不是巫师史书,更不是外星人写的秘典。书中那些祭奠、药物、神话、民俗等,是古人的体验和幻觉,有些是后人添加的。《山海经》中的动物来自生活,几乎都有人的元素,比如人面、脚手。同时,把鸟、鱼、狗、牛等生活中的动物器官如尾巴、脚趾、翅膀等添加了上去,形成了日常生活中没有的,化石考古也没有的“怪物”。我们留意就发现,这些“怪物”都是人造的图形,是供儿童好玩的“动漫”,不是有些学者说的是“神话人物”,也不是史前生物变种产物。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些动物,专家学者不要再找了,否则就是天大笑话!

据《尚书》《史记》记载,大禹治水范围很广,因此《山海经》画册收集了大量各地山水素材,有的可能已经超越今天的中国范围,但主要以秦岭为中心,遍布中国中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距今约2900多年,内底铸有铭文1098字,首句提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这说明《山海经》是大禹所作。大禹能治水,算“工程师”,肯定能画图。大禹是画家也是几何学家,是“数学家”尤其是“拓扑学家”。

大禹出生在四川龙门山(汶川、北川)一带,对于西南地区山水很熟悉。《山海经》的“海”是指一块水域,不是真正的大海。中国西部地区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人尤其是羌族、藏族、彝族,历史上都把湖泊、水塘叫“海”“海子”,比如邛海、洱海、珍珠海等,四川阿坝九寨沟就有著名的五花海、五彩池、镜海、长海、熊猫海。现在的青海湖过去叫青海、仙海、西海、鲜水海、卑禾羌海等,清朝才改为青海湖。除了青海之外,还有星宿海、草海、澄海、程海等,这些名称都源于古代。可见《山海经》的海,不是真正的大海、海洋,主要是指湖泊、水塘、大江、大河。大禹那个时代要出海,很困难。

《山海经》一直无法破解,作为“奇书”被误读两千多年,实在是遗憾,原因是我们采取了错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现在明白了,《山海经》的前身《山海图》本质上是一部几何学,书中大量的“异人怪兽”,实质都是几何形态的改变,可以用计算机图形学和拓扑学破解《山海经》密码,特别是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奇物、奇人、奇事、奇山、奇水,可以破译解读。研究《山海经》必须采取“还原法”,就是回到古代当时的社会状况、生产力水平、科技能力和认知能级,不能用今天的科技、经济、认知水平去套解远古时代的事情。另外必须采取“实证法”,以事实特别是实物为依据,文献只能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因为“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写史的人也有能力、资料局限与个人偏爱。最后必须采取“逻辑法”,就是依靠强大的逻辑推理和逻辑力量来梳理各种关系,在逻辑上自洽,没有大毛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就是典型案例。《山海经》2000多年来没有被破解,原因在于研究者都以今天的状况去思考古人的生活,没有回归到《山海经》最早成书年代的经济社会状况,赋予了太多今天的色彩与思想,因此无法弄清楚真实情况。

我们研究《山海经》,还要与《诗经》结合,与文字演变历史结合。因为《诗经》包含了大量古代底层社会的信息,本质是一部调研报告,与《诗经》一起研究,可以互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文字画。文字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显然,图画在前,文字在后。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才有了石文、陶文、甲骨文、木文、竹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现在多达85000字,但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山海经》中许多怪兽、怪物,我们今天认为它们很怪,也许是我们不认识的“死字”(图形符号),今天已经没有使用了,但在远古时代使用很多。

我们采用“还原法”“实证法”“逻辑法”,应用拓扑学、计算机图形学等技术,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原始《山海经》最初只有图画,实际是《山海图》,没有文字,是无字图书,是世界最早的儿童连环画读物,由大禹亲自主持绘制,伯益等众多人员参与,是作为整个夏朝全国通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