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伟
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大力推进科研生产能力优化升级,持续增强武器装备产品完备性和系统生产能力提升。公司的某产品发动机衬管零件从去年末开始由原来的外购转为自产。承担衬管转产任务的六分厂组织攻关小组,积极应对挑战,针对新型衬管原有制造工艺不成熟、不稳定情况,开展衬管卷管工艺攻关。同时,在重点工艺攻关上激励、培养青年人才,实现技术与人才双赢。
经过四个多月的攻关,目前,某产品发动机衬管零件已进入转产首批鉴定阶段。
摸索浸胶工艺
分厂第一时间成立攻关小组,配齐技术生产骨干力量,以技术科长黄前刚为骨干成员,并且让刚进基层一线的青年人才张毅、刘雄、李震、韩定,在攻关小组里“挑大梁”。分厂领导多次牵头开展生产现场调查研究,对收集、发现的问题,组织召开技术分析专题会。通过对现有衬管卷管工艺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确认了从原材料控制、卷管张力控制和缠绕固化关键工序等多方面的改进预案,并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工艺验证方案。
攻关第一步首先是在原材料控制上。制作衬管的材料主要为两种纤维织物预浸布,预浸布的各组分含量至关重要。其生产则主要通过使用连续浸胶设备,将树脂胶液浸润到不同种类的纤维织物中。一方面,由于该设备投入时间短,人员对设备需要进一步磨合熟悉;另一方面,生产环境对预浸布的状态影响较大,连续浸胶过程中需要根据预浸布状态适时调整工艺参数。
攻关小组展开了对预浸布生产过程工艺参数的研究。为保证预浸布的质量,小组成员黄前刚、张毅、袁帅分工合作,对数次历史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和计算,分析出工艺参数合理范围,并开展工艺验证工作。连续浸胶过程,不但有大量酒精溶剂挥发,还会形成纤维粉末,在逐渐转热的天气下,浸胶工房内充斥着口罩都难以阻隔的味道。但攻关小组成员黄前刚、张毅、韩定,克服困难,依然忙碌地进行配胶、穿布、调速度、调温度,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在焦急等待一晚后,浸好胶的预浸布经检测,各项组分含量都在预期范围内,一切辛苦都成了值得,众人脸上笑意盈盈。
设计工艺工装
衬管卷管工艺一直以手工操作为主,纯手工施加缠绕张力的方式对张力的大小、均匀程度都难以控制,容易出现大量隆起折皱、富胶聚胶等缺陷。
攻关小组在分析工艺过程后,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并初步制定了两步走的改进计划。第一步,设计张力控制工装,减少人为干预,提高缠绕张力均匀性,降低垄起折皱发生几率;第二步,设计压紧工装,彻底解决卷管工艺容易出现隆起折皱、富胶聚胶等缺陷的问题,大幅提高衬管产品质量一致性。攻关小组成员李震、刘雄等,经过严谨的推敲、激烈的讨论,完成了张力控制工装的设计,并积极进行了应用性试验。
通过多轮试制,并对试制衬管进行了CT 检测,结果显示衬管内部只有少量隆起,未见明显聚胶,产品合格。至此,工艺攻关工作取得阶段性成功,全体攻关人员信心十足,干劲满满。
改进工艺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在生产工作中,态度和细节也决定了产品的质量,衬管的生产亦是如此,工艺细节贯穿着整个衬管卷管生产过程。
浸胶的参数对预浸布组分的影响重大,但是预浸布的贮存对其组分和质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浸胶生产结束后,攻关小组成员张毅细心地发现,对预浸布的贮存操作存在较大隐患。大家通过查阅相关标准后,改进了预浸布的贮存工艺细节,减少了预浸布表面附着的水分,有效改善了衬管的分层现象。张毅也因此得到分厂领导的赞许和同事们的钦佩。
在攻关过程中,分厂的青年技术人才们全身心投入,在科研生产一线上攻坚克难,体会了攻关的“苦”,也收获了成功的“乐”,展现着兵工青年的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