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0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风车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忠应


    童年时候的许旮洞没有公路,一条崎岖的山道通向山外。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却有很多叫车的东西,如风车、水车、纺车等等。我们那里习惯把车读成差,乘车叫搭差。 

    在许旮洞,大多数人家都有风车,是必备的一种家具,用来分离米糠与大米,或者黄豆与豆壳的。那时候学木匠,如果徒弟能单独制作好一台风车,说明他便可以顺利出师了。我家的风车是一个叫陈绪平的木匠制作出来的,他是许旮洞最有名的木匠。风车大概与成人一般高,由车架、鼓型外壳、扇页、入口斗、出风口、出谷口、摇柄以及调节门等结构组成。我家的风车就醒目地放在堂屋的左边,既是一种摆设,一种工具,也是一种充满生气的风景。

    用风车把夹杂在稻谷中的灰糠、瘪粒或其他杂物清除,是稻谷入仓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我们山村基本上不种稻谷,都是从山村10公里外的粮站把谷子买回来,然后送到大队部的打米机把谷子打出来。打出来的谷子,是米糠与米混在一起的,就得用风车来分离。

    风车的操作看似简单,却是要技术的。一是要把握风的力度。风力大了,把碎米也一起吹走了;风力小了, 米糠又清除不了。二是把握调节门的空隙。空隙大了,米粒与米糠像倾盆大雨,直冲出口,达不到米与糠的完全分离;空隙小了,风太大,也会把米粒吹走,造成浪费。一般情况下,父母亲是不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操作风车的。

8-2.jpg

    小时候,我们一般把风车当玩具,一是听扇页转动的声音,二是在出风口固定一个红领巾,让风把红领巾高高地吹起。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我常常站在风口的位置,让弟弟妹妹转动风车,让一缕缕清风拂遍全身,这种舒服感现在想来都令人回味。

    那时候,农村流行一句谚语:“热天大家一起热,冬天个别享温暖”。因为那时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夏天的时候,不管你有钱没钱,只能一起挨热。冬天可不一样,有钱人家多穿衣,穿棉衣棉鞋,烤炭火;没有钱的人,穿得单薄,也不可能天天在家烤炭火,只能受冻挨饿。有了风车,我的童年是凉爽的,值得回味的。

    有时候,爸妈满身汗水出工回来,我们四兄妹也会轮流给他们用风车摇风,当他们自言自语说道“真舒服”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摇得更起劲了。风车摇出来的风不比电风扇扇出来的风小,吹在身上真的很爽。

    我弟弟顽皮,喜欢搞恶作剧。有一次,他躲在风车的入口斗睡觉,妹妹却不知道。她在给一位邻居摇风的时候,弟弟醒了,就在入口斗里拉起尿来,风把尿液吹到邻居的身上,邻居当时还直喊凉快。可过了不久,一阵尿骚味袭来,才让他发现调皮的弟弟,不过也让他哭笑不得。

    风车是农村人家的一个大物件,也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打一台风车好像要10个工左右,木匠师傅还要在家里好吃好喝10天,花费可不少。我家的风车也常常被邻居借走,每次借一到两天便还回来。那时候,家里如果有一头牛、一台风车,说明他家比较殷实了。 

    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风车扇过的日子朴实而又温馨。它把懵懵懂懂的时光碾碎,跌跌撞撞的童稚扶直,浑浑噩噩的旧事扇走,留下来的便是饱满的岁月历练。如今,风车基本上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艰辛而难忘的历史舞台。在我的记忆里,不管沧桑岁月刮什么风,这古老的风车,一年四季只给我们送来温暖而轻柔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