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晓何时
《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从1972年到1980年军区文工团六个风华正茂的年轻男女,他们在经历了爱情的温暖,遭遇了战争的洗礼和时代的变迁后的命运改变。故事通过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理想与激情,幻灭与无奈。人们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中,身不由己地被感染,被牵引。时代的齿轮无情地卷着这帮年轻人的信仰、爱情、命运前进,像芳华一般绽放又凋零,最终似乎又归为平淡。
剧中的刘峰是一个活雷锋,他内心细腻善良,有奉献精神,行动麻利,雷厉风行,他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脏活累活,都抢着干。这样的一个人代表着那个时代所需要的典型,在英雄主义和红色精神盛行的时代,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完美的标兵。然而没有人是完美的,刘峰也一样,他有情感与欲望,当他爱上林丁丁的时候,便注定了他身上被赋予的英雄形象的幻灭。在那个思想封建的年代,男女是不能自由表达爱意的,所以这种行为导致刘峰成了大家批判的对象,他被下放到了伐木连队。大家态度的强烈转变,让他感到心灰意冷,过去的荣誉就像是一幅枷锁,不允许他犯错,不允许他有七情六欲。但是,刘峰仍然怀着那种时代的英雄主义情怀,是他在后来的越战中,不顾自己重伤的手臂去挽救战友,在队伍撤退时去与敌人对抗到底。他视死如归,这一刻他似乎感觉到这是军人的使命,他希望被后人所歌颂。
何小萍的童年并不幸福,父亲被打倒,母亲改嫁。这使她从小内心受到伤害,性格内向,入伍后又因为家庭背景受到大家的排挤与冷落。然而刘峰却在命运的冷漠中带给她温暖。从第一次刘峰接到新兵入伍的何小萍开始,从第一次教她敬军礼开始……一次排练中,小萍因为身上的汉馊味被搭档嫌弃,然而只有刘峰愿意帮助她,陪她完成动作。因此,后来刘峰要调去伐木连队时,也只有小萍理解他,在送别时他们互敬军礼,这一刻带给了这两个孤独的灵魂予温暖。刘峰走后,这个集体中唯一能给予她呵护、关爱的人遭受了不公正的唾弃和流放。小萍对这个集体,对所谓的英雄主义“寒心”了,失望了,所以当她梦寐以求的舞蹈角色送到她面前时,她也平静无比,毫无波澜。然而,何小萍显然无法抵御集体给予她的强大力量。当她被团政委牵着手站在舞台中央位置的时候,周围是野炮、战车、群山,洋溢激情的集体主义,从无数方向给予她信任、鼓励、赞扬的时候,何小萍不会体味不到集体主义精神的无限和崇高。她也正是带着这种赐予的集体主义精神力量奔赴前线野战医院的。在越战中她抢救伤员,兢兢业业,踏实工作,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尊重,像刘峰一样又被塑造成了“英模”。
电影和小说对于何小萍为何在获得英雄称誉之后,却患了精神疾病都语焉不详。只用了医生的一句话“她可能受了刺激”。很多时候这一情节被人认为,是何小萍在前线战地医院看到太多血肉模糊的惨状,或是受不了士兵生死之间的对生命的绝望和无助。然而问题恰不在于此,当战争的硝烟淡去,当日常的明媚让每个人都可以独自沉思,忆记一生美妙的或是隐秘的伤痛时,个体生命无不希望在这个日常的生活秩序中寻找到新的位置时,对于精神的刺激是更加巨大的。何小萍也时常想起刘峰,她知道在集体主义时代,“英模”的标签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这种压力让她迷失,而后来旷野中的独舞似乎又唤醒了她内在的个体意识,她需要从迷途中回来!
何小萍在精神病院治疗时刘峰去看她,那时刘峰从前线回来失去了右臂,他们目光对视,早已物是人非,但从两人的眼神却能看到当初的单纯,也许小萍是片中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她最能识别刘峰的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当小萍陪着刘峰去烈士陵园看望曾经的战友时,他们才明白“活着”本身就有意义。在他们所处的年代男女主角背负了很多不该有的情怀与负担 在精神上他们相互依赖 可现实需要英雄 他们也做出了“牺牲”。他们的芳华像烟花一样绽放,却又在最后复归平淡。正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很多,当我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时,回望人生,又是怎样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