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袁红兵
他是中国数字经济和互联网领域2022年两大年度重磅权威奖项的获奖者:被誉为数字经济领域的“奥斯卡”的“年度互联网数字经济风云人物金奖”,和被誉为互联网行业风向标的“金i奖”年度人物——数字化线上线下信息通路整合最佳商业模型;
他独创性地提出“U形通路整合理论”,并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将线上线下信息通路整合的商业模式应用于商业流程通路的整合效率优化上,在多场景下实现了线上线下优质信息的贯通,从而破解了数字化转型中数据和信息流整合的难题,对数字经济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他带领他的团队在多个领域成功将线上应用与线下服务进行流程和信息匹配,从基于互联网线上特征数据信息通路整合实现的线下消费偏好精准预测模型到移动通信渠道运营信息通路整合支持的进-销-存可视化管理工具,从生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信息通路整合场景到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贷款信用信息闭塞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再到全国多地实践“数字+民生”的智慧养老和数字社区等典型应用,解决了线上线下通路屏蔽造成的资源重叠和效率低下问题,并得到了全国性的广泛推广;
他就是国内“互联网数字化线上线下信息整合服务”领域最杰出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最资深的专家之一——陶思阳先生。
陶思阳先生目前担任准道网络科技CEO、赋享科技CEO、吉贝克COO。近日,在数字经济行业峰会会议间隙,记者有幸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
Q:首先恭喜您同时获得数字经济和互联网领域两大年度重磅权威奖项,请谈谈您的获奖感受。
陶思阳:谢谢!非常感谢专家评委们的认可,这对我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也非常感谢赛迪网和《互联网周刊》等主办方长期以来为数字经济和互联网领域的企业、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搭建的如此高水准的交流平台。这两大行业奖项都已举办多年,非常专业权威,相信年度榜单的发布对于创新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和推广、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和个人加入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中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想获奖一方面是对我们过往多年在互联网数字化线上线下信息整合方面努力的肯定。另一方面,我和我的团队也希望能够将我们独创的“U形通路整合理论”以及在多个领域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复制推广到更多的行业和地方,从而破解数字化转型中的关键难点——信息流整合难题。
Q:能不能和我们简单介绍下您的U形通路整合理论?
陶思阳:在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企业发展还是团队协同,一个基本共识是数据和信息共享与交换的价值,直接影响决策的精准和执行的效率,因此数据和信息流的整合尤为关键。“U形通路整合理论”的初衷,是为信息通路整合提供一种方法论和路径指引。
“U形通路整合理论”的原理,从我们相对熟悉的物理现象中得到最基本也是最直观的诠释。自然界中,不同密度和不同压强条件下的液体,当处于U形管路环境下,最终将形成左右两边同一密度和压强下的均衡,并成为最稳定和最佳的物理状态。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同样能将线上和线下信息进行通路整合,建立线上应用与线下服务商业流程的合理匹配,达到信息化效率最佳,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最具竞争力的模式。 因此无论是社会治理、经济发展、还是企业经营和团队协作,都应该顺应信息化效率最佳的流程路径,参照“U形通路整合理论”的模型,将企业、组织、机构、团体以及政府部门等内部和外部的流程通路进行线上应用和线下服务的整合,达到最佳的流程通路效率,提高竞争力。
“U形通路整合理论”的核心,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层级,是数据融合平台的应用拓展和场景迭代,包括组织系统底层数据和上层应用数据关联,组织系统内部和外部数据贯通,历史数据与未来数据的相关关系,产业和生态链上下游的协同效能以及数据动态更新频率变化对于模型结果的预期判断影响等等。在实践中,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相关的不同维度信息通路中的变量选择,充分使用信息通路的数据来源,依托各类模型算法支持,实现精准决策和组织效能提升。“U形通路整合理论”使用的核心模型工具包括:360度要素画像解析,主体要素关联关系分析,用户特征构造解析,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算法,神经网络模型算法,聚类分析模型(K-means),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决策树分析,以及大数据行为搜索和监测追踪等。
Q:我们关注到“U形通路整合理论”目前已在多个领域和城市有了成功的应用实践,能具体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陶思阳:从2000年开始,“U形通路整合理论”陆续成功运用于移动通讯、互联网B2C应用,医疗影像、智能制造、生活服务和智慧城市应用等多个领域,将线上应用与线下服务进行商业流程匹配、信息整合,达到最佳的信息流通状态,解决了线上线下通路屏蔽造成的资源重叠和效率低下问题,取得巨大成功。比如在互联网应用领域,我们将用户的线下消费偏好信息通路与线上应用采集信息通路整合,通过线上互联网虚拟工具对用户偏好数据分析和建模,对线下实际的用户消费偏好做到精准预测(例如手机铃声和图片下载,手机备件和耗材购买等),这个也是最早将人机交互式电子设备通过互联网方式虚拟展示应用的案例,发展到今天就是广泛应用的VR虚拟现实;比如在移动通信领域,基于互联网线上应用支持的移动电话线下分销通路(Channel information System)营运数据通路整合,大大提升各级分销通路流通的进-销-存周转透明度,最终体现在终端消费价格的优惠输出,同时提升销售业绩;在共享经济最典型的生活服务领域,我们成功将配送服务商户端的需求信息通路与配送运力供应信息通路整合,革命性的推出固定区域用固定运力面对多商户需求的“准道模式”,真正实现顺路并单,这样的劳动效率最高,单位运力成本最低,用户体验最佳,服务质量最稳定。
从2020年开始,“U形通路整合理论”开始应用于智慧城市领域,为数字经济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持续带来了全国性的积极及重大影响。在“数字+兴业”领域,通过整合银企对接的“金融数据+政务数据+经营数据”信息通路,精准赋能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决策,不断为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和辽宁省多个城市的中小微企业推出信用画像更精准、采集信息更完整、审核流程更便捷高效的信用信贷产品,解决当地中小微企业的线上线下信用信息流闭塞问题,从而助力期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难题;在“数字+政务”层级,多个城市已有通过线上应用整合“医院-医生-药房-医保参保人”信息通路,有效防范医保骗保的“无骗保城市”大数据应用。通过整合“社保-民政-公安-卫健委”信息通路杜绝死人继续领取社保的“智慧人社数字城市应用”等的成功实践;在“数字+民生”场景,通过整合“社区-物业-服务生态”信息通路的数字社区解决方案,将传统的居民社区发展目标从单一维度的“平安社区”,逐渐打造成政务管理与居民行为互动的“智慧社区”,并进一步实现基于社区空间面向民生的深化管理和精细服务为特征的“数字社区”等。可以说“U形通路整合理论”已成功推动了多个城市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加速推动了多行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成功引领了中国数字化经济的发展。
Q:非常感谢您的精彩分享,未来您和团队还计划做哪些努力和探索?
陶思阳:2022年,国家出台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而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一大热点就是发展数字经济和数据产业相关的系列举措。同时,国务院宣布2023年将组建国家数据局。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进入更为体系化、具体化的推进阶段。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将继续加速。然而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无论是“数字+产业”、“数字+民生”、还是“数字+政务”都还有很多的难题需要攻克、很多的实践需要探索。
例如,在“数字+政务”领域,如何让城市更加智慧,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积极为城市的发展所做的创新和赋能,还需要主动高效地预警“被动”的城市灾害和风险,尽可能减少城市的风险损失,提高城市发展的韧性,让“优政-兴业-惠民”可以更具持续性。这个是目前“U形通路整合理论”正在专注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城市的灾害和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公共卫生事件等。我目前也在研究如何通过信息通路整合去打造更加智慧的城市安全系统,对低概率的城市灾害和风险做快速响应,尽可能在复杂多域环境下由感知数据驱动的城市韧性智能监测预警、模拟预测、规划决策、平台研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个是更加智慧的韧性城市领域,通过多个维度的城市信息通路整合,实现灾前智能化的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灾中的智能化应急规划和应急资源调配,以及灾后智能化的修复和重构等。对外的功能输出,城市更加智慧;应对外来的风险,城市更具韧性。我坚信“U形通路整合理论”有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应该说,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我们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将加速推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涌现。我和我的团队将联合更多优秀的企业、团队和个人,依托不断丰富的数字化线上线下信息通路整合应用场景,以提升效率、解决社会和民生问题为指向,持之以恒地钻研、求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