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仁宇/著
第十二回
炼丹萌生酒蒸馏
养生功垂仲景翁
前面讲到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都在寻找“灵丹妙药”以求“长生不老”,他们追求长生的一种很重要方式就是“炼丹”。
我们现在人都知道,“炼丹”主要原材料都是些金属元素,人吃了不仅不可能“长生不老”,还可能导致中毒影响健康。可古代帝王就信那一口,甚至有的还幻想“得道升天”。后来,“信仰神仙,追求长生”不仅仅在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中盛行,就连普通百姓也迷信、效仿,于是,“炼丹术”也便在民间应运而生。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随着“炼丹”技术崭露头角,积累了不少物资分离和提炼的方法,开创了蒸馏器具,也为中国酿酒提供了先机。
作为历朝历代的皇家御酒,杏花村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2000多年前,杏花村便开创了中国乃至世界蒸馏酒的先河。
随着蒸馏器具的出现,杏花村羊羔酒经过“清蒸二次清”的工艺改进,并且总结前人的经验,在酿酒时令上也进行了规范,“每到桑叶凋落时,取甘泉酿酒甚美”,故亦曰“桑落酒”。至如今,杏花村还保留着九、十月份桑叶凋落的季节酿造汾酒的传统习惯。
通过改进,酒的度数比之前有大幅度提高,酒体也更清澈透明了。
汉武帝之后的多位皇帝昏庸无能,无所建树,还是一味地在追求“长生不老”,其中有几位还因服丹药而丧命,国家经济一落千丈,人心涣散,朝政不安,战乱频仍。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出门无所见,白骨遮平原”。真是横尸遍野,惨不忍睹。
大疫出神医。像医圣张仲景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当时更多的是一些庸医趁火打劫,只知道赚昧心钱。而张仲景胸怀大志,弃官从医,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把酒引入到了治病中。
张仲景,出生河南,长沙为官,人称“行医太守”。张仲景知晓“用酒辅助治病,酒度数越高越好”的道理,而长沙当地的酒却都是些过滤的米酒,不仅酒度低,还在炎热的夏天容易变质,达不到酒疗的效果。
他早就听闻并州有佳酿,故而辞官北上游医,一路边治病救人,边去寻找杏花村桑落酒。他想,就算北上没找到杏花村桑落酒,起码北方没有中原地带那么高的气温,也可延后米酒变质的时间。所以,他下定决心,一路向北,渡过黄河,直奔并州方向而来。
到了并州,虽然兵荒马乱,瘟疫流行,但也不至于花钱买不到杏花村桑落酒。张仲景出身官僚家庭,生活还算殷实,相对比普通百姓手头宽裕了很多。
杏花村坐落于兹氏县(今汾阳市),属太原郡治下,距太原几十公里。张仲景便在太原与兹氏县之间官道路口(现清徐一带),搭建了几间形似驿站的简易房屋,既方便接待瘟疫下流离失所的难民看病,又便于购进桑落酒,同时也方便上吕梁山脉采集药材。
成群结队的难民蜂拥而至,不管有钱没钱,病人来了都接待,一视同仁,看完病,就医者力所能及随心布施。张仲景心怀百姓,为了更好地给百姓治病,独创了很多有效的疗法,如用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温阳通经、行药纠偏;用酒的方法有酒水合煎、酒水送服、酒水浸药、酒水煎药、酒水洗药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有些方法至今还在使用。
辛勤忙碌之余,张仲景还应邀亲临杏花村对竹叶青酒进行评估和指导。竹叶青酒终于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切准了在国民健康中的科技含量、价值取向和养生定位,成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华养生名酒。
张仲景一生悲天悯人,通过刻苦研读古代医著,广泛借鉴前人经验,四处收集民间验方,丰富自己临床实践,数十年含辛茹苦功到垂成,终于掌握了治疗伤寒病的独特方法,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百姓性命,也铸就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自己也被后世尊为“中华医圣”。
杏花村酒也因张仲景的出现,不仅成为可以预防和治疗瘟疫的重要民生物资,而且也深深烙下了养生保健的科学标签,更加名声鹊起。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