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日前,浙江省工商联发布了“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报告”,公布1.6万多家民企给浙江“一号改革工程”打分的结果,发布营商环境综合十强榜单、分项十强榜单,也给浙江要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政府服务最高效、干部作为最担当、法制保障最有力、经济生态最健康的营商环境最优省”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 刘 亭/文
欣闻省工商联日前发布2022年度浙江省“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对于营商环境的好与不好,我们现在开启了一扇“市场主体说了算”的大门!
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还真不小,它给予了我们多方面的思考与启示。
首先,它深化了我们对优化营商环境意义的再认识。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国一地的发展,固然要仰仗必需的要素,但要素其实是分成了两种:一种是不可移动要素,一种是可移动要素。
不可移动的要素主要就是土地、矿产、区位、气候,等等。老天爷如果给你了,你就有了;如果没给你,你就真的没有。但是从几百年工业化以来,现在可以看得越来越清楚了,那些个不可移动的要素,对于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影响,是在不断地下降之中。那么相对而言升高的是什么呢?升高的都是可移动的要素。
所谓可移动要素,我们可以重温一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全要素论。里面一共点到了七个要素,其中除了土地是不可移动的以外,剩下六个都是可移动的:劳动力包括人才、资本、知识、技术、管理、还有数据,哪个又不是“择枝而栖、云游四方”的!
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要靠要素的全面丰裕,但更要靠要素的优化配置。不可移动的要素固然不可或缺,但已不是竞争制胜的决定性因素。汲取可移动的要素为我所用,才是区域激烈竞争中最终胜出的一大法宝。也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才一再强调“三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但是,这些能移动的要素,凭什么就到您这里来而不去别的地方?那就取决于您这里能否营造出一个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市场经济就是要趋利避害的,这是客观规律、无可违拗的。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资金和成本的洼地,人家都愿意往您这儿投;好的营商环境,又意味着人才和事业的高地,人家都愿意在您这里干。
或是四面八方、望风来投,或是如鸟兽散、“胜利大逃亡”——是祸是福,一切都归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营商环境这个看起来再“软”不过的东西,最后竟然成了区域竞争中最硬的竞争力。现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都比较充分了,只有“君子求诸己”,老老实实地把自身的营商环境建设好、优化到位,才有希望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终成正果。
其次,它在我们的经济工作中树立了一种讲求实事求是的新风。经济工作本来是一个比较务实的领域,但无可否认,这些年来也有一些不良风气在潜滋暗长。譬如政策多变、无所适从;各自为重、合成谬误;一刀切、运动式;作秀摆拍、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官僚主义,还有烦琐哲学、过度考核,等等。说到底,出现上述种种问题,都与那种“唯上不唯实”的潜规则在“作怪”有关。
传统的考核,往往是经体制内、系统内自上而下来推进的。这对上级机关推动工作部署的落实肯定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当然也不可过多过滥。但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套用这种思维和办法,恐怕也是有问题的。譬如对各地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评价,可以有一些客观的数据加以说明。但说一千道一万,就像企业生产的商品好不好,最后终究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埋单”一样。对营商环境的评价,还是要看政府部门的服务对象——市场主体的切身体验和实际感受。为了避免过多的花拳绣腿,釜底抽薪的一招,就是把相关评价的权力,交到市场主体的手中。
当然,在更长的一个时段里,一地的营商环境是否理想,最后还是要看招进来、落得下、留得住、干得顺的企业有多少?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或是那些需要转型升级的企业,是囫囵个一股脑儿搬走了,还是像地瓜经济那样,把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业给留下了?政治民主有时要靠用手投票,经济民主也会体现在“用脚投票”上。
营商环境的形成,涉及政府及官员,和市场及企业两个方面。“一只碗敲不响、两只碗响叮当”。但是,在这两方面中,哪一个才是主要方面呢,毫无疑问还是在于政府和官员。这里的政府,是泛指广义的政府,包括了党政和人大、政协,以及公检法司,也即整个上层建筑。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其中确有市场主体发育不足、企业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但老话说:“人随王法草随风”,关键还是在于“王法和舆论”,在于“权力不可任性”。日前我曾有幸参与对湖州市营商环境的实地调研,他们已然开始实行市场主体对政府部门的评价考核,甚至连相关的奖项都是由企业代表来颁发的。这就很好,给政府及官员,也包括整个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今后要让更多的服务对象,来评价考核您服务的量和质,来检验您“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表现和担当。
最后,它提醒我们还要切实促进工商文明的进步。营商环境一大块是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这一块经过改革开放45年来的投资和建设,已然取得巨大的进展。但相比之下,制度和人文的软环境还存在较大差距。制度后面是制度文明,制度的落实也要靠人文环境。为什么大家都爱说“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呢?这是因为营商环境是和人文融为一体的、有温度、可感知、可体验的环境,而不仅仅是建在地上的基础设施和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
现在评价营商环境,一般都涉及行政、法治、要素、市场、人文等多个方面。这是理论上的抽象,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几者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人文这个东西,表面上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上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作用。“八八战略”的最后一条,就强调了要发挥我们的“人文优势”,我也总愿意把人文经济和民营经济、生态经济、数智经济连在一起,说成是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张金名片”。
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曾在这个形态上雄踞世界之首。但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我们是大大地落后了。虽经洋务运动和民族工商业的努力,也曾追赶了一阵,但历史性的进步,还是发生在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几十年里。本世纪初,我们曾估计2020年可以基本完成工业化,现在看来,说得“冒”了一点。
无论是产业科技还是工商文明,我们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譬如精工制造、品质制造,工业化的“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不到位,那就难免会有点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更不要说像产权、契约、诚信、法治这一整套的东西,我们要想明白、做到位,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现在是工业化尚未到位,数智化时代已然来临。我们既要争数智化的先,但还得补工业化的课。万丈高楼平地起,认知和理念的大厦,同样不能建立在沙滩上。
优化营商环境是政企两方面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们有了市场主体评价考核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制度创新,但要确保这种创新的质量和实效,以及它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还必需在全社会形成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工商文明,和制度型开放及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高水平的现代工商文明。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副主任、浙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