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24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上海:头雁赋能 人工智能“高地”拔节起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春雨潇潇中,黄诺一大早就要赶往张江人工智能岛上班,这是一个三面环水的人工岛屿,每天早高峰,进岛的必经之路都十分拥堵。

    “十多年前,我从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专业毕业,那时国内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公司。”黄诺与记者谈起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发展态势,颇为感慨。

    去年,他被一家专注于汽车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公司挖去搞人工智能,这家初创企业2022年4月才“诞生”于人工智能岛。

    这个小小的人工岛屿,不仅汇聚了微软、IBM、英飞凌、百度、阿里平头哥等人工智能龙头,还吸引了云从科技、汇纳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以及一大批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为什么初创企业选择在这里落户?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最大吸引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以人工智能岛为核心的张江科学城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600余家。覆盖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产业链,形成以张江人工智能岛为“极核”的张江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这里是上海单体园区或同样平均面积中,人工智能企业人才最集聚、技术最高端的区域。

    这个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的小岛,何以能在短短数年内快速聚集人才、技术、资本,迅速形成产业生态圈,成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示范区?

筑巢引凤 构筑生态竞争力

    3月22日,位于张江人工智能岛的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发布了一则大消息:Azure OpenAI 加速计划出炉。据悉,加入这个计划的企业,可以在微软实验室的指导下使用OpenAI的GPT模型赋能自己的产品。

    这是张江人工智能岛AI赋能中心理念的最新实践计划。早在2020年5月,张江人工智能岛开发运营方——张江集团就提出了AI赋能中心的理念,AI赋能中心通过引导助力机器人等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打造AI专属赛道,加速各产业领域的场景融合和应用创新。

    “有想法就可以试,有技术就有场景。”张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表示,张江致力于帮助入驻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推动场景落地。“我们将张江人工智能岛比作一个巨大的场景,搭建企业和技术交流的平台;我们与龙头企业共建孵化器,让大中小企业实现联合创新,推动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合作,加快产品落地;打造张江人工智能集聚区,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土壤和生态环境等。希望更多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中小型企业、总部企业入驻张江,形成张江独特的生态竞争力。”

    这种筑巢引凤、彼此赋能的经营理念,催生了人工智能板块在张江的崛起。

    张江人工智能岛位于张江科学城中部核心区,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是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

    目前,岛上有30多个智慧未来的应用场景,集聚了IBM研发总部、微软AI&IoT Insider实验室、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等跨国企业,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等科研院所,阿里巴巴上海平头哥、云从科技、小蚁科技、汇纳科技、黑瞳科技等独角兽企业,以及张江创业工坊@AIsland、红杉数字智能产业孵化中心、IBM Wastson Build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等创新平台。

    “未来,将有8000位人工智能研发工程师和科学家在岛上工作。”张江集团介绍。

    这些活跃的AI人才,都在聚焦一个问题:如何用AI技术来进行场景创新,造福人类?

    在位于张江人工智能岛的人工智能体验中心,智能冰箱会提醒食物保质期将近,燃气灶在食物烧干时会自动关闭;机器人小沃陪你边“走”边聊;借助语音识别、AR和VR技术,学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全方位无语言障碍地聆听精彩课程……有些“AI+”场景,已经在浦东国际人才公寓样板间等投入使用。

    而对于技术细节的刨根究底,奠定了人工智能一流原创能力的根基。从“抢跑”到“领跑”的过程中,将知识和资本有机结合,让科学家、企业家在人工智能产业中发挥头雁作用——成为上海张江人工智能高地建设的鲜明特色。

    “说到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张江。”汇纳科技联席总裁张柏军说。

    2018年4月17日,张江人工智能岛揭幕。作为首批入驻企业,汇纳科技不曾为招人而烦恼。“岛内人才集聚度高,公司招人从来不是问题。”

    “AI产业的特点是不能靠一个人、一家公司解决所有问题,聚生态之力是对AI企业发展最普惠有效的策略。”对于入驻5年来的成长,张柏军体会颇深。在汇纳科技总部办公地不到100米的范围内,聚集了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这里汇聚了AI产业链的一批领军企业和优秀人才,大家都非常务实,走两步就可以互相交流。”张柏军告诉记者,有时候在园区里散个步,大家突然有个项目想法,下午就可以组织人员对接,把想法落地。

    尝到了产业集聚的“甜头”,汇纳科技还将两座办公楼的其中一栋辟出了部分空间,将投资的产业链公司办公地也搬到了张江人工智能岛。碰到问题和客户需求,汇纳科技和控股公司快速互动,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快速敲定方案。

制度供给 

在制定“游戏规则”上下功夫

    筑巢引凤,政策先行。张江之所以能倚“岛”发力,建成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得益于上海在AI制度供给上的“本手”和“妙手”。早在2017年,上海就出台了《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重点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新增长点。

    无先例可循,上海就在制定“游戏规则”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制度供给的及时性、有效性,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安全发展。

    2018年,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围绕人才队伍、数据资源、技术创新、空间生态、资本力量等五大发展要素推出22条具体举措。2019年,《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2021)》出台,明确提出加强示范引领,加快建设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上海(浦东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路径。

    紧接着,《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先后出台。一批人工智能新兴公司涌入上海,张江这个AI高地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在上海,百度将AI创新的“根”和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的“门”都安在了张江。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由百度牵头筹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2021年升级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是业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深度学习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百度产业级深度学习开源开放平台飞桨是该中心的核心成果。百度飞桨(张江)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也是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2021年,百度与张江集团共同建设的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启动,这是全国首个飞桨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同时,百度与上海浦东新区共同搭建的“百度飞桨人工智能公共技术平台”揭牌,整合百度飞桨AI技术服务、解决方案及生态资源,促进AI技术与上海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创新驱动增长,反馈驱动创新。”在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看来,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创新,是你有机会进入市场,不断获得用户和客户的反馈,摸着‘反馈’过河才能实现的。”

揭榜挂帅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除了产业链齐全、覆盖面广,张江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也实实在在地赋能企业。张柏军告诉记者,张江独特的知识产权政策非常友好。“一般申请发明专利耗时1至3年,但通过张江知识产权‘绿色通道’,3个月就能完成专利授权,对于AI企业产品和解决方案快速迭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悉,汇纳科技一年可以完成约20个发明专利申请,用创新力支持产品力,从而助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不仅如此,张柏军告诉记者,企业研发积累有底气,张江科学城在政府应用场景中开放的“揭榜挂帅”项目也很好,成为推动公司技术落地的天然练兵场,这对于AI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螺旋上升的促进作用。

    如今,张江实验室、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同济大学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持续发挥创新策源力。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人才从10万人增长到18万人,人才高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人才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人。

    头雁效应持续发酵,好项目、好企业的集聚对于AI人才的吸引力源源不断。

    得益于上海,发展于上海,壮大于上海——2005年8月成立于上海张江的华勤技术正在冲刺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位于大张江板块的“全球研发总部项目”正在加速建设,未来公司在上海的工程师团队将从近3000名增加到近5000名。

    在华勤技术副总裁王志刚看来,作为一家“土生土长”的张江民营研发制造型企业,华勤技术从一家手机的方案设计公司发展成智能终端ODM龙头,再发展成为多平台多品类的行业全球领军企业,张江的人才聚集和产业链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经过多年发展,AI产业链的人才齐聚张江,遍布电子信息、半导体集成电路、软件应用等领域。全产业链的工程师红利,每年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入创新策源力和研发突破力。”

    (刘冬赋 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