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余村调研时讲话的金句。9天后,即2005年8月24日,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文章,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时隔15年再次来到安吉余村考察。看到余村的巨大变化,他感慨地说,时间如梭,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18年来,习近平情系绿水青山,从推动建设生态省到建设美丽中国,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 郭占恒/文
●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生动形象地指明了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为我们在新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思想指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念之起,而是厚积薄发。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2005年8月15日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但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长期的深邃思考和实践基础。早在2000年,习近平任福建省省长时就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002年10月,习近平到浙江工作后,立即领导开展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工作,推动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1999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前四个分别是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在“八八战略”战略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2003年8月8日,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一文中,批评“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错误做法,第一次使用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的概念。他在《之江新语》232篇短论中,89处讲到“生态”、19篇讲到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关的生态文明思想,其中有12篇是在余村调研前发表的。他还在许多重要会议和重要演讲中,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生态保护思想,形成了全面系统、丰富深厚、生动鲜活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六个观”。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萌发的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标志的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在“六个观”上。一是辩证发展观,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辩证的、发展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二是生态系统观,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系统性,提出“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到区域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三是敬畏自然观,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四是民生福祉观,强调生态建设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五是综合治理观,强调“生态问题是一种疑难杂症,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必须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六是科学考核观,强调“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考核机制”“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
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2020年3月,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期间,专程来到安吉余村和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他在余村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他在西溪湿地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他在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从点到面,指点浙江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他常常在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言谈话语中,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理,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根本遵循,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丰富发展,可以从11个方面看。从人民福祉看,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从总体布局看,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理念引领看,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从基本国策看,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指导方针看,强调“坚持节约资源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从自然系统看,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从国土空间看,强调“加快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从文明兴衰看,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制度建设看,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从社会参与看,强调“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从国际合作看,强调“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从上述11个方面可以清晰看出,习近平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寓意深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总结概括了新时代十年16个方面的伟大变革,其中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同时又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坚定践行。
●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浙江的探索实践
总结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生态省建设的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方略和政策举措。政策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20年来,浙江围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出立法、规划和政策举措。2003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把生态省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2003年8月,省政府制定《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省份。2010年6月,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强调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2012年12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通过《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深化生态省建设,加快建设美丽浙江。2014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通过《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提出坚持生态省建设方略,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的美丽浙江。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提出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2019年4月,浙江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2020年8月15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浙江召开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正式发布全国首个省域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签订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为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建设谋定方向、明晰路径。2021年1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这一系列政策擘画,使美丽中国的“浙江样本”越来越清晰。
持续开展“811”环境整治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是虚的,建设生态省不是空的,都要动真格,出实招,见实效。在习近平的大力推动下,浙江先后实施生态省建设“十大重点工程”,即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碧海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811环境整治行动,即甬江、曹娥江、飞云江、椒江、鳌江、钱塘江、太湖、瓯江等八大水系和11个设区市和污染特别突出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即9大重点领域、9个一批抓手和100个重点项目。这些整治行动和行动计划,搞了一轮又一轮,有效推动了浙江环境质量的改善和资源利用的提高。2021年,全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4%,省控Ⅲ类以上断面比例达到95.2%。
持续推进“腾笼换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法是:(1)严格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加快淘汰污染重、能耗高的落后产能。(2)实行最严格的污染减排制度,严格落实总量替代、排污许可、标准提升、区域限批等调控措施。(3)招商引资实行环保一票否决,用生态环保倒逼机制把牢招商引资“入门关”。(4)实行亩均论英雄,倒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让寸土生存金。(5)连续实施“五水共治”“四换三名”“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一打三整治”、浙商回归、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八大万亿产业培育、特色小镇培育等转型升级“组合拳”。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59.6%,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提前两年突破万亿大关。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全面完成105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建设。
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制度供给和完善考核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使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为。(1)湖州从2004年起取消GDP考核,强化对经济、生态、民生等综合考核,被称为“湖州考核之变”,先后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美丽浙江考核“十连优”和连续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2)201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对丽水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的决定,要求丽水更加注重绿色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质量。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充分肯定了丽水市的绿色发展成就。他说:“浙江丽水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3)2015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26县加快发展工作会议,会上宣布摘除这26个欠发达县的帽子,不再考核GDP总量,转而对其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质量、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进行综合排名。同时,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率先在36个县开展GEP核算应用,建设GEP核算应用场景,在数字政府——浙里山海上线试运行。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全面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发布首批30个“两山”转化典型案例。
持续开展全民生态行动,推动生态省建设共建共享。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理念先行,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共建共享。这包括率先实行河长制。长兴县早在2003年10月,借鉴当地“路长保洁道路”的经验率先实行“河长制”管理。2017年10月,浙江制定实施全国首个河长制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把河长制纳入法治化轨道。率先开展垃圾分类。早在2003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时,省里就明确提出“让垃圾分类回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然后从农村到社区,从单位到家庭,层层组织,层层发动,落实到人,推动全社会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目前,全省已治理河流5000余公里,创建省级美丽河湖316条(个),河湖库塘清淤3.69亿立方米,实现了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开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1054万农村人口饮用水达标提标,基本实现城乡同质、县级统管。
共建“诗画浙江”大花园,续写“美丽浙江”新篇章。进入新时代,浙江如何继续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续写“美丽浙江”新篇章?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做出战略部署,提出“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在战略举措上提出,“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支持衢州、丽水等生态功能区加快实现绿色崛起,把生态经济培育成为发展的新引擎。”2018年6月14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大花园建设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省建设,共建共享“诗画浙江、美好家园”。根据《浙江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到2022年,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全球知名的健康养生福地、国际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建设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和幸福美好家园。到2035年,建成绿色美丽和谐幸福的现代化大花园,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的示范区。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个,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二位。
总之,浙江在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以生态省建设、美丽浙江建设为目标和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闯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富强浙江与美丽浙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12年9月,安吉成为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2018年9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2019年6月,生态环境部复函浙江省委、省政府,同意浙江省通过生态省建设试点验收,成为全国16个开展生态省建设试点的第一个。复函说:浙江生态省建设16年的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鲜活案例和探索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大批广泛多样、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模式。
如今的浙江,正不断擦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金名片”,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目标要求,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弘扬生态文化,实现生态富民,让“整体大美、浙江气质”全域彰显,让绿色成为浙江最动人的色彩。
(作者系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首席专家,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