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她时代 品牌营销应坚守底线(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2 图配文2.jpg


 冯昭

 

退一步讲,即便品牌方因不当营销事件翻车,经过紧急公关、道歉、下架、内部处理等一系列操作,大多数情况也可以实现平稳“软着陆”,久而久之随时间的冲刷被人们淡化甚至遗忘。

凡此种种,都是一些品牌不择手段,向“黑红”这一流量密码挺进的根本原因。

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它们本身就不具有品牌影响力,更谈不上品牌美誉度、品牌忠诚度,“黑红”能在短时间内为期带来大量关注,只要不是产品质量、背叛国家等原则性问题,改正之后反而能获得知名度;而对于宝洁、安踏、7-11等大品牌,基于人性弱点的营销在带来流量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品牌的口碑。

作为拥有SK-II、玉兰油、潘婷、飘柔、海飞丝、吉列、护舒宝等多个知名品牌的跨国公司,宝洁营销策略本该以消费者生活体验为主,但《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闻一下》的推文显然违背了“美化消费者生活”的企业使命,脱离了品牌初衷,以贬低、侮辱女性的方式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这是致使女性消费者格外愤怒的首要原因。

作为国产体育鞋服的代表性企业,安踏表面上对女性消费心理、消费特征十分用心,实则从预热话题到视觉创意、广告文案,处处透露着肤浅与讨巧。

在安踏的淘宝页面,运动鞋前缀尽是绵绵、奶盖、果冻、饼干、雪饼等激起年轻人购买欲望的词汇;而安踏天猫官方网店的另一款喵喵鞋产品详情,直接写着“做一枚像猫一样的女子,高贵而神秘,呆萌而犯二,偶尔象征性的伸个懒腰,偶尔发出低吟,像治愈系的少女。”--消费者买一双鞋,还要被教育如何做一个女人。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在营销方面并不吝啬,其广告及宣传开支从2017年的17.6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1.17亿元。受疫情影响,在国内大型赛事延期甚至取消、城市商场客流量减少的背景下,通过营销手段促销,乃至捧红爆款产品的心理情有可原,但如果营销文案、广告制作偏离了品牌价值观,只能事与愿违。

而偏离了方向的营销,除了引发争议还会面临处罚--2021年,李诞在推广内衣品牌Ubras时使用“一个让女性轻松躺赢职场的装备”,被处罚金87万元;今年Ulike脱毛仪广告使用“没有蓝宝石,我不脱”被处罚金50万元、广发银行上海分行以《不要告诉别人,你的肚子是被我们搞大的》为题被处罚金60万元,都是典型例证。

“创意策划、文案设计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而非一味吸引眼球或者试图引起热论,在正确导向的同时应遵守法规政策,不能违背社会伦理道德,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北京市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朝旭表示。

 

真诚 女性营销的正确视角

 

“她经济”时代,随着内衣、洗液、卫生巾等女性用品在广告中频繁出现,观众和读者已经从最初的“尴尬”,走向温和而理性地看待女性生理健康问题,这既是女性经济独立自主、消费需求旺盛的表现,也是男女平等、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使然。

而关注女性消费品的男性群体毕竟是少数,女性才是女性消费品需求的主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安踏、洁婷选用打擦边球的图片,还是宝洁为推销产品散播伪知识,妇炎洁、卫龙、7-11的恶俗广告文案,都存在营销视角与目标消费群体的错位。

品牌方针对不同目标消费群体,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自身品牌定位出发,洞察消费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商品和服务,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才能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和忠诚度,也才能有利于市场向规范化和理性化发展。

因此,女性产品的营销首先应该建立在了解用户的基础上,与消费者真诚互动,为消费者发声,而不是以男性中心的视角营销女性、物化女性,更不能诱导消费者产生“只有购买了这款产品,你才能在时尚、潮流方面更有话语权”的错觉。

涉及性别歧视的营销手段,无论如何都是文明的倒退,应予坚决抵制。

 

红线 为企业设立负面清单

 

当一个品牌不断试探消费者底线,它伤害的远不止品牌声誉,还有用户情感及企业的长远利益。

《广告法》明确规定,营销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如有,由市场监管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对广告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

但是,对于超出道德标准的广告,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地域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这个模糊地带成为商家依靠低俗广告赚取流量的生存空间,谁也无法界定哪一种宣传行为属于“低俗”。

例如,《广告法》第九条“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涵盖的情形就较为宽泛,这种宽泛性有利于灵活监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的精准性。因此,有专家建议拉出负面清单,列出哪些营销行为属于“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有了负面清单,低俗营销就从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行为,企业有了不可逾越的红线,也就没了“抖机灵”的空间。

美国广告文学派代表人物威廉·伯恩巴克认为,广告是说服的艺术。他相信“向世界证明,高雅的品位、优美的艺术和流畅的文笔,才是畅销的关键”。有创意、有品位、能引发共情的广告,自然能给品牌加分;反之虽然会带来一时的流量,但从长期来看会拉低品牌,甚至跌入深渊。

因此,无论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公司,都不应成为机会主义者,只有注重自身言行,拿出诚意和创意讲好品牌故事、塑造自身形象,才是踏上可持续发展的开端;否则,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失去的恐怕不止是利润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