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霞 刘玉玲

●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翟镇煤矿刘玉水(左一)
“不管干什么,想要有所成就,‘下一番苦功夫’是最要紧的。”这是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机电运输部专业副主管刘玉水工作27年来最深刻的感受。
“电霸”“神医”“魔术师”,还有“创新大咖”,因为一直和“机电”打交道,工友们给刘玉水起过很多外号。他先后荣获“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煤炭行业优秀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2018年,“刘玉水劳模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山东能源劳模创新工作室”。
但是,要和“机电”交上好朋友,真的不容易。每次在翟镇煤矿工匠学院给新员工上课,刘玉水都会先告诉他们:“干什么,都要苦功。不经过磨砺,永远不成器。”
刚参加工作时,面对陌生的电器设备、蜘蛛网似的线路图和师傅的快语讲解,刘玉水是听、说、看“三不懂”,心急如焚。为了练好业务,从搬运、擦拭、码放的粗活,到接线、维修、调试的精细活,他都抢着干。师傅和工友工作时,他就边听边写、边问边记,下班回家后再慢慢消化、吸收。家里的电器被他拆了个遍儿,就因为这,还惹来了家人的不少埋怨。
从机电专业的“门外汉”练成“设备医生”,刘玉水用了10年时间。他跑遍井下每一个有机电设备的地方,对每一台设备的位置、型号、产地及保养、维修时间都烂熟于心。最难忘的就是当“设备医生”的时候,每天为设备“诊病”、“开处方”、“做治疗”,小毛病“手到病除”,遇到“疑难杂症”,他就和其他3名“设备医生”一起“会诊”,熬通宵是常有的事儿,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接着干,一台“手术”下来最长的能有十几个小时。可再累也值得,仅修复采区配电所高防损坏插件这一项,就节约材料费30万元。
他还将“诊病”案例编写成了《设备日历化检修项目》《移动变电站工作原理及故障处理方法》等工具书,绘制了高防《漏电单元原理图》《监视单元原理图》《过载短路单元原理图》手册,并作为“教科书”全矿推广。
堵点、难点一项项被破解,减人、提效一次次被刷新……在刘玉水看来,创新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苦功修炼得来的。
2010年调入运搬工区后,他结交了“新哥们”——蓄电池电机车和单轨吊。开始只顾着兴奋,接触起来他才发现“毛病真不少”。
翟镇煤矿第一台蓄电池单轨吊运行中驱动轮频繁脱胶,1000多米的巷道他徒步跟车几十趟,才找出“病因”:加紧压力太大。通过安装减压阀,他和工友们将压力从12兆帕降到10兆帕,损坏驱动轮由18个减到3个,安装一个工作面下来节约材料费4万余元。
2012年,进口柴油机单轨吊使用中不断出现问题,他提出为单轨吊增加旁路卸荷紧急制动装置。他和工友们这些“土专家”通过破拆自修、旧件拼装修复等繁琐工序,为“洋设备”进行“大手术”,成功维修发电机4台、修复改进备用电源3台,累计节约购置费约100万元。
为解决12吨蓄电池机车配套甲烷断电仪损坏更换价格贵、进货难的问题,他便“盯”上了掘进头、工作面悬挂的甲烷传感器,带领团队经过7个昼夜的潜心研究、试验,成功将通用的DJ4G低浓度甲烷传感器“精密嫁接”到14台蓄电池机车上,实现了“点石成金”,节约费用10余万元。
对D4#蓄电池单轨吊不能敞闸故障进行“介入手术”;自行设计井下集中泵房自动排水控制器,结实耐用;自创“电气设备快速故障排除法”,全矿推广应用……就这样,刘玉水“神医”的名号传开了。
2013年,翟镇煤矿成立以刘玉水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从此,“难点就是创新点”“创新就在班组”成为他的信条。
“成功了!”2020年12月8日,大家的欢呼声在耳边炸响,刘玉水坐在监控前握紧拳头非常激动。
这一天,全国首台无人驾驶单轨吊在翟镇煤矿试验成功,意味着翟镇煤矿纵贯千米巷道的13部传统单轨吊机车将陆续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安全、更先进的智能无人驾驶锂电池单轨吊机车。比起传统有人驾驶车,可节省岗位工18人,减少风险点与隐患30个,彻底消除了触电等风险,提高运输效率30%以上。
刘玉水不是“神医”,也不是“魔术师”,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尽最大努力让创新在班组开出花、结出果。他还是一名“创客”,带领团队将创意变成现实,并转化为产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科技芯”。
目前,刘玉水团队揭榜挂帅“煤矿井下UWB物联网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攻关物料一键下单、精准定位、视频监控、实时追踪、超时预警等十几项创新,致力让矿井运输“经络”更通畅,促进辅助运输系统逐步走向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