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新政 朱则荣 杨谨蜚 著
未来品牌是大众与小众专业品牌共同存在的市场。大众品牌作为主流品牌的地位将长期保持,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发展以品牌现代时尚的普遍共识为特征,需要高资本、高技术、高性能的研究、研发、市场投入等方面的规模性要求,这种高要求限制了许多品牌无法成为主流品牌,也无法撼动并取代主流品牌的主体市场竞争地位,从windows 和Apple、Luixus电影系统的竞争可以观察到现代品牌的发展是复杂系统结构,一个大型主流品牌需要保持极高的竞争水平,需要大量专业化的操作。
品牌在向大众市场推进中,其变化是对面料、材质、生产技术等发生一系列调整,采用降低成本、替代材料、减少组件、仿制等形式提供时尚产品的衍生品,最终产品以便宜的价值出售。市场中的一些潮流跟随企业则通过模仿主要时尚元素、复制产品形态等形式推出时尚替代产品进入中低端消费市场。
小众品牌的形成是一系列小众化的概念进行发展的结果,是在一个很小的市场范围内发展的品牌市场,是为彰显艺术化个性而形成小范围文化认同,体现品牌设计师自由天然的个性追求,尽享品牌设计和品牌应用乐趣,是需要通过专属的介质、途径完全表达创造者的创作意图,并获得一定小范围认同的品牌发展方式。
许多当代概念艺术家成为小众品牌的主要品牌设计师,最初主要是以自由的想法对抗主流艺术形式和主流品牌款式,从而演绎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个性的代表品牌。在此过程中,许多企业家和设计将市场发展转向为以小众需求、和非主流性审美条件为特征的个性化品牌时尚。其中,酷文化也因此而来,酷文化是更快速的流行,迅速以其新奇性在一定人口中流行,受到追捧式欢迎,很快因新奇感觉的消失而消失。
但品牌分层已经决定了小众品牌是全球品牌的一个潜层领域,不是品牌的主流,大型品牌的发展主要是随着公众普遍性审美方式的成长而整体模移的。小众品牌时尚并不一定是全球品牌市场的主流,主要是小众品牌存在主流市场的文化排斥性风险等因素无法获得大量投资,个性追求与规模化发展无法兼顾,从而使其发展空间只能保持在一个有限特定环境和范围之内。
8品牌工业设计与包装设计
工业设计源于几千年来工匠对手工技艺的美学设计追求,在实用功能基础上增强形体设计、镶嵌珠宝、雕刻花纹等装饰,用来提升作品的货币价值和美学鉴赏价值。现代工业设计是从传统工艺和工业规模结合起来,是系统性能设计、产品造型、工艺美学、用户界面设计、艺术设计的结合,并具终集中在技术概念、产品形体、艺术风格的表达上形成的交互设计、跨代设计、感官设计等环节的一系列现代设计美学。
品牌设计进化论是指品牌随着创造消费文化需求而渐进式改变的过程,1907年的德国慕尼黑,一批艺术家、设计师和制造商们成立了一个推动设计和新理念的组织,这个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工业乌托邦,激发了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现代创作灵感,并使工业设计成为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石。该同盟的本质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舆论集团,提出了“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艺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 随后20世纪20年代工业设计思想在德国确立并迅速演变为欧洲的工业设计共识。
许多现代设计思想在20世纪之初发展起来并最终与各种设计思想相融,成为全球范围的现代设计的普遍思想,如“形式追随功能”是20世纪从建筑学中发展出来,要求设计对象的形态主要根据其预期的功能或目的,由于建筑可能存在百年,必须运用未来美学思考来进行设计,以便符合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人类随时代变化而发生的审美变化。设计理念认为设计应主要追求功能,而使物质的表现形式随功能而改变,形式与功能上进行协调,这一设计思想也成为工业设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工业设计要求完美体现美的感知,注重对消极体验——设计缺陷的研究,通过不断地实验测试来逼近完美状态,运用感官设计——触摸、光洁度、配饰等,以及人的不同动作情况下使用状态,来完成产品展现环节的多维设计,要求不同视野角度下看待物质的平滑性等性质的微妙变化,运用创意哲学、设计美学、审美态度来增强品牌感知,从而达到“形态意境化、创意可视化、知觉感知化、美学体会化”的品牌美学设计思想灵魂。
包装是封装和保护产品的装载、储存、运输、销售、交付、搬运和提取等一系列动作集合为任务的技术,也是进行艺术设计,为用户展现品牌包装设计追求的视觉和触觉体会。包装设计包括材质、做工、标签、印刷、封装、提取等重要美学设计和设计实现内容。
最早的包装来自于天然材质,如木制、陶罐、青铜器皿,通过运用天然纹理、绘制或雕刻纹饰、标记徽章印迹、刻写铭文等注明所有权人、赠予方式、品质级别。包装的大规模出现是与品牌的出现是同一时期,工业革命中的香皂为了扩大销售并将产品运送到更多地区,正式意义上的品牌包装随之出现,并带有品牌识别标识、广告语和产地等标签信息,以便减少运送中淋雨受潮等风险,增强品牌用户的识别和选购时的外观体验,方便人们携带。
随着人们对品牌消费需求的增长,品牌包装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设计表达、标签规定、存储形态、印制工艺、开取方式、环境需求上发生了多层次多元形态上的变革和包装艺术塑造上的探索,使之成为今天品牌艺术表达的重要内容,甚至包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品牌在市场发起的重要挑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