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三观社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鹃
■ 周安才
世界观标举思想指南,人生观揭示人生本质,价值观蕴含目标方向。成都市郫都区红光街道三观社区党委在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中,把“三观”注入了“创新社区治理,塑造一家人一家亲幸福邻里观;坚持以文化人,树立新市民新家园社区价值观;深化社企,培育共融合可协同城市发展观”等新的“三观”内涵。社区党员干部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把追求极致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质量,率先垂范的模范行为、始终为民的高尚情怀,作为团结带领广大居民实现新“三观”的重要标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获得者李鹃,便是“三观”这块肥沃土壤里培育出来的典范之一。
常入小区楼栋,做足调解功课
18年前,刚到红光仁和村当妇女队长的李鹃,就开始接触并调解村民夫妻之间、婆媳之间、邻里之间的纠纷和矛盾。十几年来,她从陌生、熟悉、喜欢、再到热爱这项关系到家庭幸福、邻里友好、社会和谐的调解工作是做足了功课。近年来,李鹃除社区和街道开会等重要工作以外,她每天早晨都坚持提前一个多小时走出家门,深入到辖区7个居民小区,向门岗、群众了解本小区住户之间、邻里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的情况。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排查隐患苗头,提前主动介入,防范矛盾激化,把纠纷消灭在萌芽,把矛盾化解在现场,才能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就能确保辖区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
“要干好这项工作,要让老百姓信服社区的作用,就必须提前走到群众中去,倾听、了解、发现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的具体线索,做到提前化解,调解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鹃如是说。
勤吸知识营养,提升调解本领
为了把老百姓最关心、最关切的调解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做到当事人的心坎上,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变仇人”为朋友。十几年来,电视台播放的有关“今日说法”、民事纠纷调解等节目,李鹃都要观看,吸收调解方法、处世技巧和语言运用等优秀案例。凡是有关于民事调解的书籍、信息资料、宣传画册,她都要买都要看,然后把好方法经验固化于脑、熟记于心,再运用到实际调解工作中。
通过日积月累的总结提高和灵活运用,李鹃也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调解方法。一是先听:在矛盾冲突后当事人双方各说各的理,各执一词,只强调自身的利益,争执不下。这时不妨让他们都说出来,出出气;二是后劝:首先要掌握时机,双方都在气头上时,不能劝,要耐心等待消气、理智后再进行劝说,同时顺着各自的想法提出假设,推论出坏的结果,然后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分析,劝说双方各退一步,最后从影响彼此关系的角度阐述其厉害关系;三是再调:依照法律和人情进行调解,梳理矛盾,分清责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化解纠纷。
三年前的一个夏天,某小区两住户居民因楼上装修时没有处理好防水,导致楼下居民厨房下起“小雨”,责任完全在楼上一方,可楼主不但不主动解决问题,反而要大动干戈,小区保安、物业、院委会、楼栋长多次出面协调都未果。李鹃得知后,立即带着社区工作人员、物业负责人、工人师傅、楼上楼下当事人,在现场查明漏水原因属楼上装修所致后,通过耐心细致做工作,最后得到圆满解决。
坚持“三用”并进,确保调解实效
十几年来,李鹃坚持做到对新迁入家庭、重大变故家庭、上访群众家庭、新近失业居民、生病住院群众等“五类群体”必定期访问,关怀、帮助困难居民、独居老人、失业人员、退休人员和矫正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在三观社区,只要提起李鹃,群众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李鹃靠一张嘴、两条腿、娴熟的调解技巧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18年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524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当事人履行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达到100%,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有效防止群体性上访174起、有效阻止群体性事件131起。
李鹃认为,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就是要当好当事双方的“中间人”,既要说道理,更要讲法律,最终让双方达成共识。在多年的调解工作中,她坚持用“三心”去影响当事人、感化当事人。三观社区群众说:“有求必应,公道正派,找李鹃办事我们居民心里踏实。”
李鹃心系群众,千方百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体现了一名优秀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10月,李鹃被国家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荣耀,也是郫都区红光街道20万人民群众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