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思,1963年2月出生,江苏省盱眙县人。原江苏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大校军衔。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事经济学院,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会计师。
1981年10月入伍,历任连队文书、司务长、排长,团、师、军级机关助理员,副团长、处长、副部长,曾荣立三等功3次。于2017年7月退出现役。2004年11月参加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林散之奖”南京传媒书法三年展,并被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为书法家,现为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3年1月被授予“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荣誉称号。2020年参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博观艺术馆举办的“丹青流彩·墨韵华章”第一届书画艺术创作交流联谊会暨民族艺术名家优秀作品展。2021年参加北京地铁一号线“文化中国”主题巡展,作品《境由心造》《明月清风》入展。2021年参加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指导,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书法高级研修班,成绩优异,并得到书画艺术界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2021年与北京市书协副主席田伯平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田伯平主席对王万思先生的艺术创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其书法艺术给予了勉励,同时对其未来的书法研习提出了建议。2021年12月参加由中国楹联学会书
法艺术研究会在山东省济南市举办的“2021年联墨教育交流会暨2022新春送万福,春联进万家活动”。
砚池古韵臻境界 铁血纵横书豪情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表征,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示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人格精神。书法之道,以意为上,讲究形神相合,注重笔力、笔势、笔法、墨韵、布势、钤印等。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羲之在《题笔阵图后》及《记白云先生书诀》中分别提出“夫欲书者,先乾研黑,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敬兹法也,书妙尽矣。”此二人之言道出了书法之修及书法之作的真谛,也给了后世书法艺术修行者以启迪。著名书法家王万思先生即是法承古意,功厚德昭,墨随心出,纵笔挥毫的书脉传承。
王万思先生以“二王”为宗,兼收张旭、怀素、米芾等大家之法,博涉众长,融会贯通,既得怀素之瘦硬刚劲,成铁画银钩,骨力灿然,也有张旭之纵横跌宕,气势磅礴,左蹙右盼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运用独特而富有质感和生命力的线条,通过变形夸张等手法营造出令人生出无限想象的艺术空间。在整体布局上,王万思先生注重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粗细的变化,同时注重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变化,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巨制佳构,还是尺短矮纸,大而不失精致,小而不失奔放。
同时王万思先生将军人的坚定信仰、钢铁意志,数十年血火融铸的军人之姿,兵者诡道及家国天下的兵学感悟,全部灌注于三尺笔锋之上,使其书作既有军人的铮铮铁骨,雄强壮美,又有文人的静谧内敛,挺立傲然。剑胆文心,翰墨有道,王氏书风,笔墨生辉。
砚池古韵臻境界,铁血纵横书豪情。王万思先生纵笔驰骋于墨池疆场,寄寓自己的强军之思、爱国之情,以似风樯阵马又不失侠骨柔情,痛快淋漓亦不乏肃穆厚重的翰墨之作,定鼎书坛,烙印文功。
孙晓云,1955年8月生于南京。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十八次代表大会代表,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证书和三次省部级劳模证书;中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获得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称号、首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被原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获得江苏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首届“紫金文化奖章”;“江苏省首批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