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传递温暖 传播美好 第12届杭商传媒笔会暨战略发展研讨会举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 洁 王柔仪/文

  徐青青 朱旭洁 毛羽丰/摄

1.jpg

  冬日的云雾,宛如玉带,缭绕在临安大山深处的龙门秘境。1月9日至13日,第12届杭商传媒笔会在无它心舍之龙门秘境店举行,30位专家学者应杭商传媒之邀,相聚在一起,采风交流,共话发展。

  1月11日举行了第12届杭商传媒战略发展研讨会。

1.jpg

●杭商传媒社长兼总编辑马晓才

  杭商传媒社长兼总编辑马晓才介绍了杭商传媒的发展历程、创新模式及发展思路。马晓才表示,杭商传媒从一本杂志开始,通过12年努力,用《杭商》《企业家日报·华东周刊》《杭商传媒微信号》《杭州湾会客厅》《杭商半月谈》等传播平台,杭州湾智库、浙江大学杭商品牌研究中心、四川省康定品牌研究与宣传推广中心等智库平台,以及杭商国际化创新联盟、杭商国内创业投资管理中心、杭商海外财富管理中心、杭商海外健康管理中心等创新平台,努力打造着有思想、有主张、有情怀,有自身气质的传媒生态。

2.jpg

  ▲蒋泰维▲

  浙江省科技厅原厅长

  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竞争激烈,生存困难。在此背景下,杭商传媒能做得风生水起,是一个奇迹。

  我提四点建议:一是坚定政治方向,守好政治底线;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坚持“真善美”,力求“高深精”“短平快”;三是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增强造血功能;四是不断引进优秀人才。

  希望杭商传媒立足杭商,引领浙商,将宣传内容拓展至全省、全国,扩大受众范围。

3.jpg

  ▲黄亚洲▲

  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杭商传媒一路走来,一年一个台阶,已将媒体和商业完美结合,这种多业态的发展,与其说是成绩,不如说是辉煌。如今,杭商传媒继续大步走向全方位发展,让我们充满期待。

  作为杭商传媒的老朋友,作为《杭商》杂志最早期的作者,我为杭商的不断成长感到欣喜。杭商传媒目前仍然持续不断地提出新点子,实践新想法,拓展产业边界,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这种姿态令人鼓舞。

  祝福杭商持续前进,在守正中求创新,求发展。

4.jpg

  ▲郭占恒▲

  浙江省委政研室原正厅级副主任

  十几年来,杭商传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强,成长为有理想、有情怀的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式的传媒机构,创造了一种新的模式。

  我认为杭商传媒有三大特点:一是在政、商、学界架起桥梁和纽带,聚合正能量,发出最佳音;二是不断突破传统媒体局限,充分利用报刊、电视、新媒体等拓展传播渠道;三是从传统媒体宣传向智库、论坛、财富管理、医疗服务等多领域跨界合作,表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说,杭商传媒完美匹配了杭州的发展和城市形象。

  今后,希望杭商传媒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在助力杭州发挥头雁作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助力杭商高质量发展中更有作为。

5.jpg

  ▲廖晓华▲

  新华网浙江公司总经理

  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万物皆媒,对专业的媒体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杭商传媒一方面秉承了传统媒体的严谨、深度,保持对内容精准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在新媒体领域快速反应,出品了众多优秀的融媒产品。作为媒体人,我要对马总的杭商传媒团队致敬!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驻浙机构,我们和杭商传媒在开放、创新方面有共同的理念。未来希望可以一同前行,广泛链接各方优质资源,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服务,也为各自企业的成长提供更丰富的养分。

6.jpg

  ▲韦路▲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这几年,从一本杂志发展为综合传媒集团,杭商传媒破界出圈,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对于未来的发展,我有几点建议。第一,要明确定位,打通内部传播链条和外部产业链条;第二,要彰显自身特色,发出有见解的声音;第三,可以借鉴全球领先媒体的经验,打造更有显示度、影响力的产品。例如发布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指数榜单等,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愿意和杭商传媒共同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7.jpg

  ▲胡宏伟▲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

  杭商传媒能够保持快速发展,逆势而上非常不容易。

  可以用“融通”来形容杭商传媒,就像一颗大树,链接各种资源。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你对待世界的态度,态度是人生积累中最重要的东西。

  杭商传媒拥有独立的思维和灵魂,是思想的整合者,是一家优秀的企业,更是一个思想库。

8.jpg

  ▲郦卓均▲

  浙江工人日报总编辑

  在数字化时代,杭商传媒成为了集纸媒、新媒体、企业家联盟、智库于一体的有影响力的传媒机构,成为了有品位、有分量、全面综合地展示杭州城市形象和企业家群像的好平台,非常不易。不仅如此,杭商传媒还凝聚起各界精英的力量,搭建了一个互信共赢的舞台。

  这是一个有智慧、有格局的媒体平台,希望杭商传媒越做越好。

9.jpg

  ▲张剑秋▲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华媒控股总经理

  作为媒体同行,参与此次研讨会进行交流,感受颇深。

  杭商传媒具有文学的情怀,同时兼具新闻的敏感性。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杭商传媒定位非常准,对时代风向的把握非常巧。

  对于杭商传媒的发展,我有两点想法:第一,传媒要抱团取暖,根据杭商传媒的基因和特色,杭报集团和杭商传媒可以在产业园区建设上开展合作,更多关注成长性企业,共同建设文化园区。第二,杭报集团和杭商传媒应利用各自的人才和机制优势,合作共赢。

10.jpg

  ▲尹哲军▲

  杭州市萧山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社科联主席

  在经济结构多元化,社会行为全频化的当下,我一直在思考未来传媒的发展路径,杭商传媒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案例。

  杭商传媒“用情怀做杂志,用高度做媒体”让我感触很深。杭商传媒的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媒体发展提供了经验。

  祝愿杭商传媒越来越好。

11.jpg

  ▲孙侃▲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调研员

  从《杭商》的创刊号到现在,我一直是杭商传媒的关注者,能与杭商传媒走在一起,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作为杭商传媒的老朋友,我建议:第一,杭商传媒发展的密匙全国难找,需要对杭商传媒的发展经验进行提炼总结;第二,面对杭商传媒的当前布局,可以尝试进一步开拓出版业务,多写书,多出书,甚至可以讲述杭商传媒自己的故事。

12.jpg

  ▲吴宗其▲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杭商传媒是一支脚踏实地、有思想、有情怀的团队。这是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杂志?图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站在摄影角度,我希望今后杭商传媒的图片能更好地兼具专业性和艺术性,记录企业家生活的一面,让人物形象更立体,让杂志更生动。

13.jpg

  ▲舒中胜▲

  浙江广电集团著名新闻评论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一个人,能够获得尊重、行稳致远的主要原因,在于正向的价值观。杭商传媒,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价值观。

  这些年,传统媒体普遍感慨,日子不好过。但是,杭商传媒从一个刊号、一本杂志起步,既坚持理想与情怀,又脚踏实地,不仅实现了融合传播,而且跨界出圈。

  期待杭商传媒继续创新发展,成为业界良心,行业标杆。

14.jpg

  ▲徐迅雷▲

  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马社长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有品位,有底线,有边界,有敏锐度,这些都是媒体人难能可贵的品格。

  多年来,杭商传媒不断开拓创新,矩阵发展,构建了“航空母舰战斗群”,可喜可贺。

  杭商传媒的作品,不仅有新闻性,还有艺术性和故事性,有情感、有情怀、有激情,通过共情引发共鸣。

  未来,希望杭商传媒更加重视挖掘企业家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增加人文文化的篇幅与内容,更好地占领文化主阵地。

15.jpg

  ▲俞柏鸿▲

  著名新闻时评人、央视特约评论员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人,杭商传媒是我心中很有分量的媒体矩阵。过去的2021,杭商传媒创新传播方式、做强全媒传播、放大传播效果,可以说是从财经媒体向综合传媒集群大踏步迈进的一年。

  我特别关注了杭商传媒的疫情防控报道。疫情面前,杭商传媒牢牢扛起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传播正能量,提振精气神,讲好疫情防控的杭州故事、民企故事。

  疫情防控,也考验和检验了杭商传媒这支队伍,可以说是应急有素,组织有力。社长马晓才以身作则,坚持在第一线采访、写稿,来开会的路上我还在看他写的公号文章《省委书记送给民营企业家的三句话引热议》。

  严格意义讲,我是一位传统媒体人。当看到杭商传媒用新媒体的思路办好新媒体的同时,又扎扎实实办好杂志、报纸和电视专栏,达到了综合型媒体的立体效果,我更多看到的是传统媒体的曙光。

  过去我一直在“杭商传媒让传统媒体涅槃重生”的层面思考问题,今天我更多地感觉杭商传媒是用实践和成果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的思考: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可能今天的传统媒体正是昨天的新媒体,而今天的新媒体,可能到了明天就成为了传统媒体。我们需要更新的不仅仅是传播的方式,更要更新的是我们的理念。如果我们的观念能够追赶到时间,那我们永远都是有品质的媒体人。

16.jpg

  ▲施加勇▲

  浙商开元名都酒店总经理、作家、摄影家

  与杭商传媒的合作始于2015年。每年参加笔会,看到杭商传媒的介绍越来越丰富,倍感欣喜。在我们浙商开元名都酒店,每个房间都能看到《杭商》杂志,对酒店的人文宣传起到了推动作用。

  希望今后与杭商传媒开展更深入的合作,也诚挚邀请大家来浙商开元名都大酒店做客。

17.jpg

  ▲陈博君▲

  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杭商传媒是一个巨大的平台,集聚各类行业精英、企业家与人才。而支撑这一平台的,是杂志、报纸、新媒体、智库等多样化载体,和背后充满活力、笔力与战斗力的团队。

  对于今后的发展,我建议:一要加强梯队建设,培养后续团队;二要加强平台融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8.jpg

  ▲陈曼冬▲

  杭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兼秘书长

  与杭商传媒结缘已有五六个年头。从最早读《杭商》杂志开始,到逐渐接触杭商传媒的工作团队,到参与杭商传媒的各类文化活动,感触颇深。

  互联网对纸媒的冲击毋庸置疑,杭商传媒一边坚守,一边突破。既坚守情怀,又与时俱进,既有精英感,又很接地气。杭商打造的全媒体矩阵,已经做出了媒体融合的样板。

  马晓才社长是有文学情怀的人,正因为如此,杭商全媒体矩阵风生水起之外,依然有着书生意气。《杭商》杂志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诚意满满,有文学性更有可读性还有专业性。尤其是人物专访,是亮点。我以为这个非常可贵,也是杭商传媒不同于其他传媒的识别度所在。

  能与杭商传媒走在一起,我很开心,也期望着在未来的日子里,杭州作协与杭商传媒能够进一步紧密地合作,在写作、出版、视频等方面开拓新领域,携手发展。

  祝杭商传媒越来越好!

19.jpg

  ▲闻瑶▲

  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制片人

  今年是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和杭商传媒合作的第10个年头。从一本杂志到全媒体平台,我们见证了杭商传媒的成长。

  多年来,杭商传媒每一篇文章都有三个特点,原创性、独立性和人文性。在商业浪潮之下成为一个站位高、有情怀、有担当、受尊重的媒体,是非常不容易的。

  杭商传媒传递的,是一种美好的价值观。因为这种美,我们遇到更多美好的人,也让杭商传媒的发展愈发美好。

20.jpg

  ▲张宛诗▲

  杭州电视台主持人

  一直非常感恩杭商传媒,引领我靠近“杭商”这个群体。

  如这座被温润湖水和汹涌浪潮承托着的城市,杭商传媒给我的印象也多元有趣。怀揣初心并不妨碍迎面变化,创造价值也能与肩扛使命并行。与他们的对话,让我学到坚守,学到突破,学到责任,更学到豁达。

  站在时代交汇点上,面对传媒变革,媒体行业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无法回避。作为同行,我敬佩杭商传媒早早布局媒体矩阵的眼光,也期待传统媒体向多元传播途径发展的华丽转身。我相信,讲述故事、表达情感、振奋人心,会是我们不变的内核。

  也许我们都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但绝不做奋斗故事中的小角色。

23.jpg

●余永琼分享创业故事

  文化之于杭商传媒是灵魂,之于无它心舍也不例外。

  会上,浙江栖泓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永琼分享了她的创业故事。走下讲台,步入商场,余永琼以“古朴、回归、自我、生态”为定位,打造了无它心舍。她认为,民宿是最有情怀的旅游投资项目之一,民宿如果不与醇厚的、纯粹的、原真的文化相结合,就失去了民宿存在的根本。例如这次会议举办地——无它心舍(龙门秘境店)就融合了石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无素,以此丰富游客的体验。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新华网浙江分公司与杭商传媒框架合作签约仪式。杭商传媒董事长马晓才、新华网浙江分公司总经理廖晓华代表各自单位在协议上签字。双方将全面深化在智库共建、资源共享、媒体推广、视频拍摄、活动举办等各方面的合作,更好地为浙江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为浙商、杭商品牌的研究、培育、宣传和推广服务。

  最后,马晓才介绍了历届杭商国际化创新论坛的举办情况,并就第六届杭商国际化创新论坛主题,征求与会嘉宾意见。

  研讨活动由浙江广电集团著名新闻评论员舒中胜友情主持。

22.jpg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