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泰州:全力打造江苏中部崛起的产业增长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特约撰稿人 谢荣 刘昊宇 韩菁

2.jpg

  产业,是城市的“硬核”支撑,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高度”。最近,江苏泰州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把泰州生物医药的先发优势巩固扩大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十四五”时期,泰州市将坚持不懈做强产业、做强城市,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全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

  连日来,这一产业强市方略,成为泰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聚焦的“滚烫”话题。

  在区域竞争比拼中科学定位

  增强生物医药产业先发优势

  当前,医药健康产业正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蓝海”。对于泰州市而言,医药产业最有希望、最有可能在“十四五”的新赛道上制胜未来,成为全国领先的地标产业。

  把泰州生物医药的先发优势巩固扩大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首先要更好地夯实、增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先发优势。

  “经过十五年的接续奋斗,作为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培育的‘泰州国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泰州医药产业已具备两大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和一定的先发优势,医药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持续多年保持全国地级市第一。”泰州市人大代表黄红旗认为,泰州市委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地标产业”,这既是全市一直坚持的发展方略,也是泰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产业发展的战略定力、在区域竞争比拼中的科学定位。

  “我们更要看到,我市后有‘追兵’,形势紧迫。”泰州市政协委员丁志强说,目前全省13个地级市均或多或少涉及生物医药产业,好几个城市都加大了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力度。“在此背景下,市委站在全局高度提出‘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体现了对产业发展的正确定位和系统谋划,将更好地增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独特基础和先发优势,把握住弯道超越的制胜一着。”

  “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再次强调‘中国医药城就是泰州,泰州就是中国医药城’,明确融合之后的高新区(高港区)是中国医药城核心区,它在定位上不同于一般的城区,也不同于一般的园区,应是泰州发展的‘特区’。”泰州市人大代表叶冬华认为,这项决策部署具有宏大的战略视野和理性的现实考量,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定位下,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肩负着新的使命与任务,努力建设成为泰州改革先行区、创新活力区、发展引领区、幸福示范区。”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构建全市域医药产业集群

  “十四五”时期,泰州市将生物医药的先发优势巩固扩大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这是一盘令人振奋的“大棋”。紧扣医药产业发展,以“两区”融合为切入点,着眼整合全市域医药健康资源,研究建立各板块联动发展模式,搭建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协作网络。

  在泰州市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热议中,一个响亮的声音是: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市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报告强调,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医药产业,形成以医药高新区为龙头、各市区各有侧重、全市域竞相发展的医药产业格局。”泰州市人大代表李志萍表示,新形势下,“龙头”要能带动“龙身”,需有强劲新动能。

  “新动能从哪里来?”叶冬华认为,推进医药高新区发展,要完善内外机制,强化外部支持,激发内生动力。“就外部支持而言,就是要恢复医药高新区组建之初三个层面的高效对接通道,即每年在北京召开一次高层级的部省共建联席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部省共建四部委联络员会议,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推进部省共建医药高新区机制制度化、常态化;请省政府牵头成立支持建设中国医药城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中国医药城建设的高位协调指导;成立泰州市中国医药城建设发展委员会,在全市层面统筹推进中国医药城发展,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发展难题。就内部机制来说,则要遵循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律,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工作推进机制,建强载体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要素协同、跨界耦合的产业创新生态。”

  “将生物医药的先发优势巩固扩大为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一个重要之举是要勇于改革,打破行政壁垒和部门利益。”泰州市政协委员祝光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四大资源,即产业资源、政策资源、科创资源和人才资源,构建“全市域、多层次,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医药产业集群。“同时,建议健全五大机制,即建立高位协调、集中办公、市区联动、改革创新、要素保障发展机制,做到全市一盘棋,在整体推进中突出重点、分工配合、各司其职。”

  来自江苏济川药业集团的泰州市人大代表周建纯认为,泰州生物医药产业要提升整体优势,亟待进行一些新探索。“建议搭建跨市(区)的药企合作平台,比如中国医药城的一些刚刚或即将步入产业化的药企,可借助我市成熟医药企业的销售网络进行产品销售,最终双方实现共赢;建议我市建设大型医药植物园、医药博览馆等科普旅游景点,相关制药企业也可开辟工业旅游,充分提升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力。”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泰州市有四个重点任务,“坚持以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当其冲。

  通过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高质量发展医药产业的基础上,全市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成为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做强制造业,须加快智能化转型步伐。”泰州市政协委员刘秋平认为,“要依托重点开发园区,新上一批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数据中心和物联网示范项目,为三大先进制造业及其细分领域智能化制造水平提升提供精准服务;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注意综合运用资金奖补、购买服务、金融扶持等方式,不仅要支持骨干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也要带动中小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制造换法。同时要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大数据公共产品和平台开发,特别是帮助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建立与平台企业的对接机制等,这些都是我市做强先进制造业的一把把‘钥匙’。”

  “园区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阵地,新形势下,园区优化产业要素禀赋、重构园区内生优势迫在眉睫。”泰州市人大代表羊进明说,在纵深推进“三比一提升”行动中,须特别注重健全重点产业链挂钩联系推进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出台园区权责清单和减负赋权清单等。“同时,园区要充分放大核心项目的产业资源,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深挖前后道协作潜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像凯飞民用航空结构件这样的项目,未来有望出现越来越大的配套企业‘葡萄串’。”

  产业发展离不开企业“细胞”。泰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建设创新型企业兵团”,有一揽子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举措,如落实科技创新积分奖励、改进市长质量奖和科技创新奖评选方式、成立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拓展“泰检易”服务功能和范围等。“这样的‘大礼包’,企业非常欢迎。”来自企业的泰州市人大代表侯卫南认为,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非常给力,从中可看出市委市政府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的强大决心。

  营商环境好,则企业兴、产业旺。泰州市政协委员朱菊萍认为,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对构建成熟、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一个有效手段,可推动服务普惠可及、改革精准有效、政策阳光诚信。“总之,良好的发展生态需要社会各方共同用心营造,比如企业创新需要资金‘活水’,建议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及时帮助我市企业解决研发、生产中的资金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