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理论·新探索·新征程——第六届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召开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李 慧/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已难满足社会需求。如何将养老与医养相结合,如何创新养老模式加快我国养老服务业升级转型,成为当下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12月19日,“第六届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养老分会主办,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助老工作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养结合专委会、浙江航民实业集团协办,浙江和康医养集团、浙江省社区研究会、浙大城市学院共同承办。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杭州市人民政府原市长孙忠焕,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翟惠生,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何丕洁,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浙江省委副主委罗卫东,民政部法规司一级巡视员汤晋苏,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水利部离退休干部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凌先有,国家开发银行原董事、原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庞继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会长吴英萍,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副会长辜鑫龙,浙江省社区研究会会长、浙江和康医疗集团董事长钱培鑫,浙江省民政厅二级巡视员、浙江省民政事业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家耀,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等出席。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彬选主持。

  中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论坛自2015年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得到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养老服务相关专家学者、养老企事业代表、社区服务工作者、科研单位、新闻宣传媒体机构的极大关注。本次论坛吸引来自政、学、研、产的专家代200余位嘉宾参加,会上,专家学者们对社会养老资讯、实战经验以及富有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共商社会养老创新发展新模式,为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png

●大会现场  马晗聪/摄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论坛以“新理论·新探索·新征程”为主题,围绕新形势下社会养老模式的实践思考、养老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十四五”时期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智慧养老模式探讨、养老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养老事业与健康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在养老体系中的普及与应用等社会养老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明确将“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与人民世代福祉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全面、深刻地影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制度建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注养老民生,打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普惠性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李彬选说,推动我国社会养老创新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格局理念,培育养老新业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十四五”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五年。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开展一次为国家制定养老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的全国性专题论坛,也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举措,既表达了对当前重大民生问题的关切,更是为推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的一份责任。

  会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通过视频方式致辞,他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命题,需要全社会、多领域共同参与。加快养老产业发展,聚焦老年人生活中的“难点”“痛点”“堵点”,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构建养老、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能够切实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孙忠焕致辞时介绍,截至2019年底,杭州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79.57万人,占总人口的22.55%,其中80周岁及以上人群有28万多人,占老年人口的15.6%,失能老人近10万,占老年人口6%左右。他认为养老问题成为大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可喜的一面,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可喜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科学医疗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长寿高龄的人将会越来越多。然而,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重性,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面临社会管理、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服务、全民素质等各方面的挑战。但他相信通过该论坛一定会产出更多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对中国的养老事业做出贡献。

  现场,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李雪松还宣读了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养老发展分会班子成员任命书,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养老发展分会主任王旭宣读“大同康养”杭州倡议,同时“大同康养”品牌建设启动仪式也在会上举行。

  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大有可为

  社区居家养老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养老模式,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曾入选2017年民生热词榜。会上,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讨论焦点。

  高强从人口老龄化切入,从劳动力、退休金、养老问题三大方面谈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他强调,社区养老模式融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是今后发展的重点,“让更多的老年人成为健康老人、活力老人,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也是我们创新社区养老模式、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大目标”。高强指出,养老创新讨论常常忽视农村老年群体,西方国家多通过慈善途径投入到农村老年人的福利、保健服务上,中国企业家也应该多践行该种经营方式。真正做好养老工作,一要靠党和政府的领导,二要靠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三要靠家庭,特别是老年人的自我努力和保护,从而让每个老年人获得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幸福生活。

  何丕杰将社区居家养老定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落实得更快更好,一是政府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二是社区街道应该配备专职人员,三是老龄服务社会需求大,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加入,让老龄服务成为有一定社会尊严和合理报酬的社会职业。

  杨志明围绕老年互利体系的人力资源提升展开话题,他认为,在家庭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中国老龄化进程使得老年照护产业持续产生新需求,呈现“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带动、环境促动、科技驱动”五轮驱动的趋势,因此加强老年照料的培训,补上老年照料的短板,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有所突破。此外,新冠疫情引发社会范围内的网络热潮,数字经济的介入使得纯粹的传统产业几乎消失,每个行业包括家庭服务、老年照护等都或多或少嵌入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声音,数据这个新的生产要素嵌入到老年照护行业,将产生超乎想象的效果,所以为了发展中国老龄事业、激活中国老龄化产业,我们要不停学习、持续努力。

  曾琦认为,“大同康养”项目会成为中国老龄产业或者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块金字招牌。他同时提出,针对未来的老龄产业政策,从决策部门出发,第一要注重政策的系统性,第二要提高政策的可行性,第三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从市场主体出发,第一要吃透政策,第二要用足政策,第三要推动政策,第四不能过分依赖政策。

  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单位,浙江和康医疗集团的发展备受瞩目。和康医疗成立于2007年,是浙江省内最早涉足康复医疗行业的企业,也是浙江省内最大的康复医院连锁企业。和康医疗围绕医疗产业的上下游,已延伸出医药器械、医院物业管理、互联网医疗等相关产业,并且摸索出了以老年康复为基础,重症康复为支撑的康复医院运营体系。

  会上,浙江和康医疗集团副总裁钱默儒介绍,为了满足97%的中国社区居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康医疗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创新发展“社区植入式”医养结合模式,于2017年进入社区居家养老行列,目前已发展了200个社区站点,服务的老年人数超过20万。“经过几年的摸索,我们简单地总结出了养老市场的四个痛点,首先是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巨大,养老行业势必离不开医疗;第二是养老行业科技及技术落后,老年人对科技产品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在疫情期间产生了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用不了健康码的困扰,在移动互联时代老年人不应该被新技术抛弃;第三是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效率低;最后是老年市场商品及服务产品单一。”

  针对以上四点,和康医疗也总结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以智慧医养赋能线下居家养老。智慧医养是和康医疗顺应“智慧”养老新趋势,以科技赋能传统养老的新业务集群,其中融医养平台是核心业务平台,涵盖互联网医院、融医养线上云管理系统、融医养智能看护体系、O2O商城、融医养方案套餐服务等模块。钱培鑫强调,和康医疗正致力于通过“退休乡村医生进社区”“互联网诊室进社区”“康复设施进社区”,实现康复康养进社区。展望未来,和康医疗还将针对老人的临终关怀,实施“安宁疗护病房进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