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0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姚洋: 国际环境变化和 双循环下的企业机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编者按】世界杭商大会是杭州为凝聚杭商力量、搭建合作平台、打响杭商品牌,实现杭州与杭商共赢发展而设立的重要活动。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收官,制定“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的重要时期。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企业如何在这个期间抓住机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为大会带来主旨演讲《国际环境变化和双循环下的企业机遇》,以下是演讲实录。

1.jpg

  “双循环”是在国际环境的变化下提出的,历史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以内循环为主的态势,实际上在过去十年就已经开始了。消费占GDP的比例是一个重要指标,在2010年,我们降到最低点48%,去年恢复到了55%,这是一个非常快的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双循环或者内循环已经开始。

  为什么在今天这样一个节点上,要把“双循环”提出来呢?显然和过去这几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有关系。所以我今天要分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如何来判断国际形势的变化;另外一方面,我们怎么来认识“双循环”,或者“双循环”下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有两大主题需要考虑,也是我们讨论最多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所谓的去中国化的问题。疫情在中国发生之后,我们有些产业链暂时中断,有很多人就把这种暂时的中断看作一种长期的趋势,认为世界在去中国化。但事实上我们看到,世界没有去中国化,在中国率先走出疫情以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更加广泛了,世界对中国的依赖度增加了而非下降了。

  第二个,会不会形成两个平行体系?美国对我们的技术打压,还有对于我们金融的一些制裁,使得有些人相信美国要把中国排除在世界技术体系之外,美国要把中国排除在其主导的金融体系之外。这会不会发生呢?我觉得是很困难的。有一些数据可以来说明。

  受贸易战的影响,中美贸易下降,今年上半年债务下降。但是从4月份开始,中美间的贸易又开始增加了,到今年的8月份,中美贸易总额又回到了两国历史的最高峰。本来中国不再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疫情之后,中国又重新变成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WTO今年预测,全球贸易量要下降13%~30%。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出口下降了3%,但是从6月份开始,就一直在正增长,从6月份到9月份,我们的出口增长分别是4.3%、10.4%、6%、8.7%,呈现一枝独秀的局面。我们的进口也在增长,除了8月份略有下降之外,9月份增长显著,这说明我们国内的生产在恢复,我们对国外原材料、配件等的需求在增加。

  再来看产业链的情况,部分高科技企业的产业链的确有所中断,在美国实体清单上的一些企业的确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明年华为的高端芯片不能恢复供货的话,华为的高端手机恐怕就要绝版。但另一方面,小米、VIVO、OPPO这些手机厂家,芯片是没有中断的,也就是说影响是有的,但对于全国,影响是比较小的。尽管我们一开始出现了产业链中断的情况,但我们很快就弥补上来了。事实上,我们有些国内的厂家,又得到了国内的订单,又先行了一步。

  上一轮经济危机后的十年里,中国经济在世界的份额、中国企业在世界的排名大幅度上升。我预计,全世界疫情要持续到明年年中,而中国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等于世界停顿一年半到两年,中国经济仍然在增长,所以我认为未来5到10年,又是中国经济占世界份额大举增加、中国企业大举领先世界其他企业的一个契机。

  有人说,企业会大规模离开中国。美国雷声大雨点小,特朗普政府去年出台一项政策,美国企业回到美国会有税收优惠,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离开中国。日本政府也拿出一点真金白银,让一些日本企业把部分的产能运回日本去,让部分日本企业把中国的产能挪到东南亚去。但这些企业要完全离开中国是不太可能的,那些以中国市场为主的企业是不可能离开中国的,比如一些合资的汽车企业,在中国赚了很多钱,凭什么要离开中国呢?

  还有人说出口在向东南亚转移,但实际上亚太地区的生产是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网络,其中有部分是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现在东南亚国家开始生产服装鞋帽了,中国向这些国家出口布匹、棉纱,所以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以前我们穿的服装都是国产,现在商店里很多服装都是东南亚产的,这就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一个很典型的标志。

  中国经济在世界的份额增加。中国的GDP现在占到世界的16%,一年前中国的出口占世界不到14%,但是疫情发生之后,该比例突飞猛进,从14%上升到17%以上。我们的出口在增加,但是全世界的出口贸易量在下降。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GDP在2009年,只有美国的1/3,十年之后变成了美国的68%,刚好翻一番,这意味着我们相对于美国的追赶,每年是7.2%。今年中国的GDP总量大概率将要超过美国GDP总量的73%,这是100多年来,第一次有国家的GDP总量超过美国70%以上。

  2008年,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只有37家,日本大概是45家。那一年我们的GDP总量刚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量还没有日本多。到了2019年,我们上升到129家,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很谦虚,十年前我们总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么少?如今是世界第一了,我们还在检讨自己“大而不强”,我们排名前十的几乎都是房地产企业和银行。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大本身就是强。

  再看技术领先的企业,华为、阿里巴巴、大疆……十年前谈到数据库,不得不提甲骨文,今天甲骨文被阿里巴巴赶出了中国,它的落伍不是因为我们的政策变化,而是没有跟上云计算的步伐,而十几年前阿里巴巴就开始布局云计算了。

  数据显示,世界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在上升,而中国对世界的依赖程度是下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作为经济学家,我们有时候不愿意做预测,但是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当很多人说整个产业链要断裂的时候,我比较有信心,我说不会断裂,因为这背后有一些基本的经济逻辑。事实上我们经济学的原理没有改变,就像我们做企业,第一件事是赚钱,没有给社会创造价值、主业赚不到钱的企业就会死掉。国际分工基本的逻辑没有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有信心。

  我们现在随意拿出一个产品都是世界制造。现在全世界的贸易中,90%是中间产品贸易,在满世界转圈,由于产业链的格局,不可能把一个主要的国家排除在外。中国又有自己的优势,那些外资企业嘴巴嚷嚷,屁股却是诚实的,没有离开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还有强大的生产网络,华强北就是很好的例子。深圳一所大学有一间宿舍,40年前是一个造丝袜的小工厂,做了十几年丝袜开始制造电子零配件,后来产业升级,又办了一所大学,这就是中国的缩影。所以我们有强大的生产网络,还有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源水平。我们每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有800万,基本上是英国伦敦的总人口,所以大就是强。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对西方的误判非常多。政府是不能命令企业做事情的,特朗普搞实体清单有国内法的依据,如果没有法律支撑就会输掉。政府要想让企业做事情,得给人家好处,也就是给钱,但是给钱也有财力约束,所以企业才是最终决策者。比如当年奥巴马建议乔布斯把苹果组装线搬回美国,乔布斯当场拒绝,因为在中国的组装利润率是64%,如果搬回美国会损失20%。

  所以技术脱钩不会发生。首先技术太复杂,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掌握全产业链技术,把某些国家排除在外,技术问题就很难解决。另外,当技术变得复杂,标准就非常重要,而标准是由头部企业制定的。特朗普政府曾经下过禁令,要求但凡华为参加的会议,美国的企业就不能参加,结果美国企业被排除在外,而不是华为,因为华为占有5G技术40%的份额,任何5G的会议都少不了它,所以特朗普又把禁令解除了。我们以前有一个误解,认为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技术、形成了垄断,而忽视了前面那一步,就是先得掌握最顶尖的技术。

  在技术领域,美国的策略是Tonya Harding策略。Tonya Harding是90年代美国著名的女子花样滑冰选手,她的主要竞争对手出身好,长得比她漂亮,滑得也比她好。她想去参加冬奥会,在资格赛之前就雇人打伤竞争对手的膝盖。她的竞争对手上不了场,她也暴露了罪行,最后进了监狱。所以这个策略是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五,现在特朗普的政策基本上也是这样。

  竞争不可避免。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发展到最后是技术竞争,所以技术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一定是两个平行轨迹,最好的结局是在统一的标准和规则下面进行和平的竞争。

  金融会不会脱钩?SWIFT系统将中国排除在外,难度是非常大的。SWIFT系统中文名称是“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这个平台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种标准化的编码格式,实现跨国金融交易。董事会的主席一般是美国人,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但SWIFT的美元大额清算系统,是控制在美国手上的,美国是有可能把我们排除在外的。但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美国把中国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对美国是件好事情吗?美元是美国的一个战略武器,通过不断贬值来收割全世界的韭菜。当一种货币成了国际货币,基本上就是金子,美国绝对不想把中国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当然了,不排除特朗普政府会把我们某些企业排除在美元体系之外。如果把华为排除在外,华为无疑是受损的,可是跟华为做生意的全世界所有企业都要受损,美国能不能承担这样的损失?这个是要掂量掂量的。

  中美之间的金融联系是没有中断的。今年上半年,中资企业赴美上市,在美国市场上融到的资金超过了去年全年融到的资金。美国要打压中概股,中资企业怎么反倒还去上市?其实仔细想一下,美国不是要打击中概股,而是要查他们的账本,上市得把账本公开,这个要求不过分,等于美国人帮我们在清理门户。今年上半年赴美上市的企业显然在这方面是过硬的,不像瑞幸咖啡一样造假,割中国老百姓的韭菜。所以正儿八经做生意,就不会担心这些问题。反过来,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在增加,这得益于我们的对外开放,去年通过的新的《外商投资法》起作为了。

  地缘政治竞争不可避免,意识形态的竞争有部分可调和,有部分不可调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技术竞争,要以共同的标准、共同的规则来和平竞争;我们看到经贸、金融领域的情况,是更多的融合,而不是脱钩。这是我对国际环境变化的看法,国际环境在变,但绝对不要夸大,如果夸大了,我们做出的决策恐怕就会出现偏颇。

  未来5到7年是中国经济一个新的紧急周期,现在我们的经济开始复苏,估计明年的经济增长率能够达到7%以上。我们大体可以判断一下,假设美国经济增长率是2.2%,通胀率2%,中国通胀率以美元计价,算上人民币的升值,有三个预测:如果我们保持高增长,到2025年,我们的GDP总量已经接近美国;如果我们是中增长的话,到2030年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低增长的话还差不到2万亿美元。所以在2027年到2030年之间,中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再往远一点预测,我们到2049年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时候,中国GDP总量要超过美国的2倍,中国的人均收入要超过美国的一半,中国的GDP总量要达到世界的1/3,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未来5至10年里,我们的“双循环”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仍然应该依赖市场搞创新。今天表彰的企业家,都是在市场里头摸爬滚打出来的民营企业家,20年前没有人知道阿里巴巴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没有人能想到马云会成为今天最富有的人,市场给了他机会。而政府应该把资金组合起来,帮助那些技术路线比较成熟但是缺钱的企业。

  芯片领域,我们还处于追赶阶段。芯片工艺太复杂,失败率高,该领域的关键是竞争良品率,我们的良品率是60%,人家是80%,这样永远干不过人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不断试,试就需要钱,有钱了才可以去试,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

  华为、紫光等都是世界顶尖的企业,但我们的芯片设计还是受制于人。虽然我们在碳基材料方面有所突破,但是要达到使用的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晶圆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晶圆加工也是我们落后较多的领域,ASML可以制造5纳米的光刻机,我们的上海微电子明年可以推出28纳米的,但差了好几代。中芯国际能够制造14纳米的,他们的人马来自台积电,资金来自中国大陆,但和台积电还有差距,台积电已经有5纳米的制造工艺。

  我们要理性地认识中国在芯片行业所处的地位,也没有那么糟糕,在低端芯片领域,我们国家还是有可能慢慢赶上的。低端芯片是主流,40纳米以上的芯片占到了全球销售额的78%,7纳米的芯片只有我们高端智能手机才用,很少有采用5纳米的手机,一般我们的工业用8纳米就够了,根本用不着高尖端的芯片。我们现在用掐脖子技术作为标准来搞突破,这个标准太宽泛,我觉得在关键领域摆脱美国的约束、不受美国的限制就可以了,比如晶圆材料主要由日本生产,我们是不是也要把日本的晶圆材料夺过来?我觉得没必要,中国太大了,别的国家看到我们的企业发展起来,心里都害怕,但凡中国做的产品价格猛降,他们就不用做了。

  第二,提升国内消费。我们的消费力上升非常快,但我们的储蓄率下降也非常快。按照现在这个下降的速度,10到15年,我们的储蓄率将下降35%,这个比例是现在韩国的水平,但是韩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美国的一半,而我们超过美国的一半要到2049年,所以我们还需要储蓄。笼统地说,我们应该挖掘国内消费的潜力,调整国内消费的结构,尤其是中低端的。

  中国家庭收入分配调查的数据显示,10%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占了总收入的35%,相当于财富的近70%。50%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只占16%,10%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占了0.4%,所以最低和最高之间差了87倍。当总理说我们还有6亿人生活在月均收入1000块钱以下的时候,大家都吃了一惊,所以提升50%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消费,是未来15年我们要做的事情。

  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终极目标,就是全面建成现代化。什么叫全面现代化?不仅要看收入,还要看老百姓有没有保障,有没有安居乐业。全民社保应该是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真正的城乡统筹一体化,但难度非常大。我认为应该实行统一但是有差别的社保体系,给人家一个菜单让人家自己去挑,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全国统一。我们的地区差异太大了,我听说深圳的存款是6000亿,但是东北地区早就亏空了,需要中央政府的补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有差别的政策,还要重视低收入阶层的救助,这次疫情导致很多人丢了工作回去农村,将来城乡一体化,显然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

  我们还要推进城市化。按照标准计算,我们的城市化率应该是72%,刚好是日本和韩国达到我们国家目前收入情况的城市化水平。但是按照我们常住人口的比例统计,中国的城市人口占60%,按照户籍人口统计,这个比例不到45%。我们农村劳动力也只占全国劳动力的28%。因此中国的城市化是低质量和滞后的,我们测算到2035年,中国城市化应该达到75%~80%的标准,中西部还有2亿多人要进城。

  将来城市化该怎么走?要城市区域化。8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有9名专家发言,上海交通大学的陆铭教授发言具有指标性,他有一本书叫《大国大城》,讲的是大城市化。今后我们的城市化就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区域,我们的城市化区域有珠三角、长三角、武汉、长沙、四川盆地、关中平原、京津冀、辽东半岛、河南围绕郑州打造十字核心区……理想的状态是到2035年,这些地方集中60%~70%的人口。我们国土面积那么大,为什么要集中这么多人口呢?日本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的人口加起来,就占到了总人口的60%~70%,这是人口要集中的概念。

  第三,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碳减排目标,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给我们带来了近期和远期的严峻挑战,比如我们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所谓的新能源其实用的是旧能源,要用电,而我们国家90%的电力来源是火力发电。所以新能源汽车越多,烧煤越多,要改变这个状况,就得替代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所以习总书记一宣布这个碳减排目标后,真正的新能源企业市值猛增。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呢?恐怕我们不得不全面征收环保税、环境税或者叫碳税,如果企业排放太多,就要及时转型。这是一个硬性指标,也是我们企业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最后我认为,首先我们不能把底线思维变成我们常规的经济政策,我们过去是犯过错误的,也就是三线建设,对形势的判断不是很准确,最后基本上失败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不等于不要国际循环。我们要通过开放,加大美国脱钩成本,就像我们开创了金融市场,让很多美国金融企业进来,帮我们说话。30年前美国和我们脱钩很容易,因为两个国家之间没有多少联系,但今天脱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世界已经是命运共同体了。

  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要建立以规则为基础的新交往方式。有很多自媒体说,我们今天好像有被世界孤立的倾向,是因为我们放弃了小平同志韬光养晦的战略定位,我们应该回去重新拣起韬光养晦来。这种说法好像有道理,但其实一点道理都没有。大象难以躲在树后,中国是一个大象,不是小兔子。

  那中国该怎么做呢?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要有所作为。当然我们也要转变观念,以前我们是规则的接受者,只要顺应规则就行了,但以后我们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要以这种心态去迎接新的百年不遇的挑战。如今就是我们的一个机会,因为美国也不认同现存的国际治理体系了,那么最大的两个国家先坐下来谈,谈好之后就极有可能促成新的全球规则。 (李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