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十一区整体实施经营外包,培育战略承包商,在三年没有一口新井增加的情况下连续稳产三年,盈亏平衡点连续下降,至2020年10月,降至38.2美元/每桶
■ 马京林
西北油田分公司塔河油田十一区过去是一个有名的亏损区块,在生产经营中它就像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2020年前10个月,这个昔日的亏损大户却摇身一变成为了盈利典范,其盈亏平衡点降至38.2美元/桶,在塔河油田所有区块中成为盈亏平衡点最低的区块。
十一区占地面积70平方公里,拥有计转站1座,计量间3座,油井97口,开井47口,日均产液量400吨,产油量215吨。“该区块在三年没有一口新井增加的情况下,年产量一直稳定在200吨以上。”经营承包商负责人徐福宁说。
十一区的变化是西北油田不断探索油公司体制下经营外包的结果。
承包商频繁更换呼唤改革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管理的十一区采油业务承包最早起步于2013年初。
“当时这一区块深陷亏损局面,原油价格低,储量接替难,产量低,承包商多而杂,走马灯式的更换,给油气生产埋下了巨大安全隐患和经营隐患。”采油三厂总工师何久辉回忆道。
西北油田是中石化成立较晚的新型油田,一起步就应用现代化的油公司管理体制,大部分生产岗位依靠乙方合作单位的员工来运行。
像采油三厂,用工857名,乙方单位员工就达562名。
十一区最初的管理模式是三级管理,即采油厂、采油队、承包商,总人数82名,而承包商员工就达65名。
从中不难看出,油公司体制下,承包商员工的数量占油田用工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换句话说,承包商员工的思想素质、责任心强弱、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到油田的安全生产、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但令人遗憾的是,油田稳定的战略承包商在十多年的孕育中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走马灯式的更换问题至今依然在延续。以塔河三号联合站为例,近四年时间,一线操作工换了两次。
“培育战略合作承包商是石油开采企业走向世界一流企业绕不过的一个坎。从2013年,我们就以十一区为试点探索外包提效路径,坎坎坷坷十分艰难,一路走来,已是8年。”何久辉说。
初试业务外包治顽疾
承包商为何流动性大?承包商员工为何流失率高?
“我们的总部基地在外地,员工轮流倒班,施工车辆长途跋涉来回行使,各项成本很高。但甲方按人头结算劳务费,费用是固定的,利润很薄,员工收入低,自然流动性大。”一位承包商负责人直言。
在了解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后,采油三厂开始探索解决的办法。
2013年初,采油三厂提出革命性改革措施,计划在十一区试点业务外包,得到了西北油田决策层的大力支持。
十一区是典型的低产低效区块,业务外包的方案出台后,招标会上应者寥寥,最后只有民营企业新科澳公司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
按照业务外包方案,采油三厂根据测算出的工作量,核算出总额成本,大包给新科奥公司,节约有奖,超支有罚。这套办法,增强了承包商主动作为的积极性。自2013年至2016年,十一区业务外包试行4年。期间,在采油三厂的监管下,新科奥公司从精简人员、压缩车辆、精心组织、岗位练兵等各方面深入挖潜,开发指标和经营指标都有大幅度改善,但十一区仍未走出亏损的泥潭,承包商员工的收入也没有大的改善,员工的流失率依然在25%左右。
经营外包风景这边独好
业务外包为何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识到,业务外包的侧重点在于降本,他虽然调动了承包商节约挖潜的积极性,但却没有提高承包商拼命增产提效的积极性,因此影响了区块经营效益,继而无法大幅改善员工收入。”见证了十一区8年外包艰难历程的总工师何久辉说。
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后,采油三厂在管理改革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更坚定更大胆的一步。
2017年底,采油三厂十一区业务外包模式升级为EPC(经营外包)模式,大胆尝试由业务外包转化为经营外包的管理路径,结算方式由原来的工作量、成本结算转变为产量、吨油成本结算。该项目同样面向社会招标,还是新科奥公司,在多家疆内外竞标企业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十一区油气生产运行服务经营承包这个项目。
经营外包后,采油三厂由生产主体转变为监管主体,下放油水井管理权限,由承包商自主挖掘潜能措施,执行产量激励制度,吨油结算,效益结算。采油厂管理区从严监管,针对过程管理进行月度考核,监督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促其平稳运行。
经营外包激活了十一区原来油气生产的一潭死水。外包前,该区块年亏损达2000多万元,区块亏损的原因为SEC储量规模小,单位折耗高达2038元/吨,高于全厂平均水平一倍。为提高基础储量,降低折耗,新科奥公司通过补充地质技术人员,与厂地质技术人员和相关科研单位联合攻关,深化油藏认识,优选稳产措施,通过低成本注水、注气、间开生产及少量的措施,不断提高驱油效果,年增加可采储量3万多吨。
经营外包后,承包商优化人员,积极培训,实行操作人员“一岗多能 ”,如生产维护人员通过培训取证、业务兼职,由经营承包前的15人优化至8人,员工总数由原来的85人降至60人。
“承包十一区后,我们意识到只有稳定产量、降低成本才能提高收入。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千方百计挖潜增产提效。通过加强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经营管理,十一区已连续稳产三年,成本不断下降,职工收入也水涨船高。”新科奥新疆项目部经理徐福宁说,“目前十一区承包商的人员流失率已由承包前的25%降至2%。”
2020年9月4日,西北石油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西北油田分公司代表张煜到采油三厂调研时,听取了塔河十一区经营外包的经验。他说:“本着双赢原则,探索经营外包机制,培育战略承包商,是解决油公司体制下承包商不稳定问题的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