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68小时抢险救援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8月以来,甘肃省天水市境内强降雨频繁来袭。8月26日11时24分,陇海上行线杨家河至天水区间高边坡路堑,由于受到长时间降雨浸泡,突然间出现滑坡,导致陇海线上行线行车中断。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天平铁路项目部派出的118名员工,与兄弟企业项目部派出的员工一道,连续奋战68个小时,最终夺取了抢险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1.jpg

●8月27日,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天平项目部员工赶到现场开始抢险。张彦湖 摄

  兵贵神速

  险情就是命令。从河北来到天水承担新建天(水)平(凉)铁路施工任务的中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天平项目部,接到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抢险救援通知后,项目负责人刘丙鹏第一个念头就是:抢险救援保畅通,一分一秒也耽误不得。

  应急救援的“快捷键”瞬间启动,冲锋陷阵的“集结号”迅速在项目上下吹响,应急救援队第一方阵的“党员突击队”“工人先锋队”和“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不由分说,各自拿起防洪抢险工具,按照应急预案分工,乘坐交通车辆直奔事发路段。

  8月26日中午12点,驻扎在天水火车站附近的作业队88名工人,12辆抢险救援车辆、3000个编织袋、361把(个)铁锹和洋镐……准时出现在塌方现场。26日15时,第二批30名抢险救援人员,从130公里外的华亭施工现场,翻越六盘山、关山等崇山峻岭,驱车3小时火速赶到指定抢险位置。

  知己知彼

  在兰州局的统一部署下,刘丙鹏现场指挥、信号队负责人刘卫强现场协调、安全总监张彦湖负责现场安全。此时,刘丙鹏首先想到的是,信号、电缆、接触网是否还带电会伤人,四电缆线和设备受损情况如何,随即,刘丙鹏发出第一道抢险指令:

  信号专业负责人张素生、王林,通信专业负责人孙志明,接触网专业负责人李新,电力负责人寇德龙赶赴现场,分别和相关站段对接,对信号设备、光电缆、接触网支柱等铁路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并做好防护,排除抢险机械或落石对现场既有设备造成二次损伤。

  为保证夜间抢险正常进行,电力和接触网部分抢险人员配合兰州供电段抢在白天安装探照灯。发生山体滑坡的长度有100多米,边坡高达100多米,上部宽达50多米,下部宽近百米。一坡到顶的复杂山地地势,抢险人员根本找不到立足之处。

  抢险现场,高高山坡上,石头还在不断地往下滚。刘丙鹏意识到,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排除危石和松动泥土,否则,抢险就无法顺利进行。松动的危石和泥土排除了,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距离边坡有20多米高的被动防护网损坏严重,防护网里还兜住了大量的石块和泥土,平均厚度达三米左右。这些石块和泥土又成了抢险的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积有又大,工程量有多大,抢险作业有多难,都要坚持这一抢险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刷方减载。抢险就是要抢时间,哪怕千难万难,抢险工作必须迅速推进。高处排危清理坍塌的土石方,工作机械用不上,抢险突击队上!

  天平项目部组成的“青年突击队”,队员们腰上系着绳子,攀爬到滑坡山体的最高处,在山体上先打进安全防滑桩。汗水和泥土“揉合”在一起,队员们一个个成了大花脸。长达七八十米的安全绳,梦幻般,瞬间变成了“三根接头”,一端与抗滑桩相连,一端紧紧地系着抢险队员的腰身,还有一端则维系着即将在滑坡山体下面开始抢险的所有队员和机械装备的安全。

  从山底往山顶上看,那些大伙十分熟悉的“青年突击队”队员,瞬间变成了一个个“蜘蛛侠”。在雨水浸泡后湿滑的山体上,他们抡大锤的抡大锤,握防滑桩的握防滑桩......这群由“青年突击队”“工人先锋号”和“党员突击队”临时组成的“蜘蛛人”,年龄最大的有50多岁,最小的是今年才分配到项目实习的20来岁的小年轻。

  最后考验

  8月27日,天水的天气格外炙热,好像特地要考验抢险人员的耐力和意志力。他们的衣服一遍遍被汗水湿透,又被火辣辣的太阳晒干,一个个队员后背的衣服,被汗水渗透得满是盐渍。

  8月29日凌晨1点,抢险进入道床清理环节,大量的泥土和石块倾泄在铁轨上,被埋路段长达120米。抢险队员轮流用铁锹、钢耙子,一米一米筛分道砟,一遍一遍整理道床,有的抢险队员看工具不够用,索性就用手刨。

  ……

  8月29日6时20分,最后一遍线路安全情况检查完毕,抢险救援队伍顺利完成抢险救援工作,陇海铁路大动脉重新恢复到畅通无阻的运行状态。目睹了抢险队员们不分昼夜忘我拼搏的一幕幕,兰州局集团负责人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在发给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的表扬信上这样写道:“此次抢险救灾,充分体现了电气化局勇于担当的国企精神,彰显了新时代铁路建设主力军的风采。”

  (曹筱璐 赵翠 肖珍 郑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