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企业设备的破坏性维修为何屡见不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蒋坛军

  破坏性维修(destructive maintenance)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先对设备或其它固定资产进行破坏然后再维修,例如把城墙或房屋全部拆毁然后重新砌好;另一种意思是指把设备或其他固定资产的小毛病修成大毛病、越修越坏。本文主要讨论第二种意思的“破坏性维修”。

  为何会出现破坏性维修这种令人失望的情形呢?主要的原因包括:维修技能不熟练、野蛮维修、技术资料不齐备、备件或材料不合格、劣化严重、缺乏监督等。

  维修技能不熟练。培训和实践不足,导致维修人员未能充分熟练掌握设备原理、结构和性能要求;甚至有的企业还雇用了不少非科班出身的维修人员,也就是说雇用了原本就不适合当维修工的人员。

  对于维修工的培训,有必要依据Donald.L.Kirkpatrick“柯氏模式”来验证培训效果:一、感受(学员感受课程对其工作的有利性、结合性、相关性的程度);二、吸收(学员对知识、技巧、心态、信心和责任感的吸收程度);三、行为(学以致用的程度);四、成果(促使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达成的程度,含投入产出比核算),因为维修是一门非常讲究专业技术的工作,尤其是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的今天,一般不赞成雇用非科班出身的人员来当维修工。

  野蛮维修。2005年春晚小品《装修》里,黄宏饰演的黄大锤拎着铁锤猛砸,一不小心就砸进了隔壁邻居家。在实际的维修工作中,进行野蛮维修继而演变成破坏性维修的“黄大锤”,确实大有人在。例如拆卸一个价值不高的部件时,却把旁边昂贵的健康部件给砸烂了。

  技术资料不齐备。由于对设备技术图纸和文件未进行恰当的管理,尤其对于有一定服役期的设备、或者经过技改和大修的设备,经常无法找到想要的技术图纸和文件。情急之下,维修工只好边摸索边维修,尤其对于复杂的设备,较易出现破坏性维修。

  备件或材料不合格。据《楚天都市报》报道:大冶市某铝业公司购买了51桶润滑油,导致9台设备受损、生产铝品质量不合格,总损失在280万元左右,后来证实是假冒伪劣润滑油。另外,低价中标往往会导致购入不合格的备件或材料。不合格的备件或材料当然不可能使设备恢复原有的健康状态,所以务必要对备件和材料货比三家、进行质量验证、摒弃低价中标等。

  劣化严重。一些设备由于欠缺科学的维护保养,一直在透支使用,整体劣化严重,只要动其中的任何一个部位,很容易引起多米勒骨牌效应,整个系统或设备就没法工作了,而且很难修复。

  缺乏监督。在维修过程中,对于维修质量没有必要的监督措施,就更谈不上及时纠偏。维修工同样也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生破坏性维修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