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乔保信:在坚守和奉献中向善而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乔保信,1948年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金屯镇燕屯村。现在,除了公司总经理和村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外,他还兼任济宁市公安局监督员、市交警支队监督员、市执法监督员、山东省孔孟研究会常委、县人大代表、当地多处学校校外辅导员等社会职务。

  常言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乔保信是致富路上的奋斗者,也是无私奉献的家乡守望者。他倾尽毕生精力造福家乡,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奉献之歌。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贡献巨大,为此他受到了当地百姓的高度称赞和无限爱戴,也收获了优秀村干部,县、市道德模范,济宁市好人,山东好人,市环境保护特殊贡献奖,全国公益十佳模范,尊师重教模范奖等多项荣誉称号。然而他始终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立志把一生奉献给家乡建设而无怨无悔。

1.jpg

●济宁宏达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燕屯村党支部书记乔保信

  诚信为本的商海逐梦人

  乔保信的一切成就与荣誉,始于他不甘于平凡的内心。1963年,毕业于嘉祥第三中学的乔保信回到农村务农,贫瘠的农村生活条件让他愈发渴望能通过勤劳的双手改变现实。改革开放初期,敏锐的乔保信捕捉到城市建设中隐藏着巨大商机,于是他决定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去城里闯荡一番,去追逐不平凡的人生。

  1992年,乔保信带领着村里七八个乡亲来到城里打工。由于没有什么技能,起初,他们只能接一些像治理污水沟这种又脏又累且收入微薄的小活儿。然而彼时,对于乔保信来说,只要能接到活儿,哪怕工程再不起眼,他也不会嫌弃,并将其看作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在乔保信的带领下,乡亲们齐心协力,把那些“小工程”如期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大大超出了委托单位的预期。同时,乔保信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赢得了委托单位的认可。从此,凭借着良好的口碑,乔保信带领团队接连不断地揽到了大大小小的工程。随着活儿越接越多,工程也越干越大,同时团队实力也随之壮大起来。最后,他水到渠成地创立了济宁宏达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宁宏达”)。

  当笔者问乔保信把公司做大做强有什么秘诀时,他略加思索后脱口而出:“‘诚实守信’。如果没有对工程质量的坚持,就等于放弃了我们生存的机会。这样的话,既使别人有工程,也不会放心地交给我们来做。”在济宁宏达的发展过程中,乔保信始终坚守“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的经营理念,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管理,严把施工质量关,确保每一项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最终铸就了公司在客户心中的良好口碑。

  承诺如山,使命必达。济宁宏达的快速发展和良好效益的取得,让乔保信很快兑现了当初带领大家闯天地、转命运的诺言。当初愿意跟着他外出闯荡的乡亲们,现在都购买了汽车,盖上了新房,过上了当初他们所憧憬的幸福生活。

  经过十余年的奋力打拼,济宁宏达在日益壮大的过程中,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并在当地路桥工程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济宁宏达能发展到今天,正是诚实守信的品格帮助乔保信抓住了在城市谋发展的机会,也帮助他的公司赢得了市场口碑,从而使得公司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无私奉献的家乡守望者

  在家乡人的心目中,乔保信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担当的男子汉,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他也在努力帮助更多的家乡人过上美好的生活。让家乡变得更富裕,让家乡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是他始终不忘的初心。

  嘉祥县金屯镇燕屯村有五千多亩地因地势低洼,雨水季节极易发生水患,因水患导致的粮食连年歉收,让村民们苦不堪言。面对这恶劣的自然环境,因集体收入低下,村里多年来却一直无力兴修水利,改善自然条件。眼睁睁地看着村里的大片土地蒙受损失,百姓遭殃,乔保信心如刀绞,痛心不已。

  “天下为公”善及始,公仆精神在细微。2011年,乔保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第一年,就把治理水患作为自己施政为民的一件头等大事。他给村里捐献十七万元,用于修筑水渠,之后又将自己公司里的挖掘机开到村里,无偿挖沟修渠。水渠建成后,既可在雨季排水防涝,又可在旱季引水灌溉。十余年来,这条水渠造福了村民百姓,让土地收成有了保障。村民们的脸上笑开了花,都夸乔书记为村里办了一件大实事。

  力臻至善,德惠众生是乔保信一生追求的人生价值。早在1993年,他在自己并不富有的情况下,就开始资助家乡需要帮助的乡亲。逢年过节,他都会看望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和贫困户,中秋节每人发100元,春节每人发200元,同时还会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除了物质上的资助,乔保信还自掏腰包为村里110多家贫困户安装了有线电视,给他们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在关爱老人和贫困户的同时,乔保信也非常关注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辍学,他联合村里德高望重的乡亲,成立了“希望工程基金会”,专门资助家乡贫困学生。此外,乔保信还担任了当地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从精神上给予孩子们鼓励和帮助。他深知,只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才能让家乡的孩子们真正掌握自己未来的命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过上城里人的文明生活已成为燕屯村村民的一种现实渴望。乔保信深谙村民需求,想村民所想,早在十几年前,就为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自掏腰包近二十万元,为村民铺设自来水管,并连续十几年每年出资3万元为村民支付水费,让村民在家就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此外,他还每年都拿出两三万元,带村里及周围村的乡亲们外出旅游。近些年,为了让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有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乔保信个人出资,在村里建成了两个健身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搭建了全县一流的表演舞台,组建了舞蹈队,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乐园,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尤其是提起由他亲自组建的舞蹈队,他显得无比自豪:“我们村的舞蹈队每次比赛都是前三名。”

  乔保信做出的如此善举,深深感动了当地百姓,为此,百姓们专门给他立了一块功德碑,以表达他们对乔保信的感谢之情和崇敬之意。

  淡泊名利彰显赤诚本心

  乔保信是奋斗者,也是奉献者。在生活贫瘠的年代,他选择进城奋斗,靠着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他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致富后,他没有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依靠自己的勤劳双手和智慧头脑为村民赋能,带领大家走上了幸福美满的康庄大道。他二十年如一日,慷慨解囊,为民解忧纾困。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乡父老乡亲的命运,回望他奋斗奉献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他多彩的人生。

  当然,他用奋斗和奉献谱写的人生故事早已从家乡传到了人民大会堂,他获得的锦旗和荣誉奖杯也早已摆满了整个屋子。当笔者问乔保信如何看待这些成就与荣誉时,他说:“戒骄戒躁,要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始终想着做好事,做善事。”回顾他的人生历程,再品味他说的这句话,笔者脑海里闪烁出《大学》中的一句话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的,乔保信在用一生的行动践行这句名言,这也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