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文学术专著《中国环境人类学》的思考

■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 郎维伟
《中国环境人类学》(CHINA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于2018年由北美商务出版社(North American Business Press, NABP)出版,是该社“当代中国系列丛书”(Modern China Series, MCS)中的一部英文学术著作,在全球范围公开发行,例如,美国著名的图书销售网络亚马逊正式上架销售。 本书由中央民族大学王天津教授,怀化学院田广教授和北方民族大学马建福副教授撰写,分为10章,总计476页,是在北美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全面阐述中国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民族地区发展的英文著作。
此外,这部英文学术著作表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自然环境与人口变迁,当代有机农业、低碳工业、绿色食品、国际市场环境产品贸易情况。特别是在很多章节中,讲述了中国古代多个民族活动情况,重点阐述了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建设、少数民族人口构成、少数民族人文生态旅游、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等。
一、施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发展方针
这部英文著作着重阐述,中国具有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文化及其积极作用。“第三章,民族文化与自然禀赋”, 第一节,“民族地区的环境和文化”,予以表述。首先引用了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费孝通(1910-2005)的理念,在延绵数千年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之中,神州大地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个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内劳动、交往、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格局,这是人类历史上独有的统一的、不间断的多元文化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其次,介绍了1949年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之后,多民族大家庭的兴旺情景。中国人口由56个民族构成。由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等原因,汉族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最大,人口中的其余55个民族像蒙古民族、回族、苗族、藏族、维吾尔族占总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因此,除了汉族之外的55个民族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第三,较为详细表述了著名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创新的重要治国理念。相对于世界很多地方民族问题突起,国家陷于混乱甚至战争,这个全新的中国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未来意义。中国大陆实行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行政区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自治区(一级)、自治州(二级)、自治县(旗)(三级)。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国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中国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和大量的民族村。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大,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与此同时,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了78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1)。
中国实施了各项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的方针诸如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政策。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中,53个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语言总数为72种;29个少数民族有自己鲜明的语言特点。
依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7公布的资料,截至2017年底,国家帮助15个少数民族创建和完善文字节目,颁布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100多项。有28种少数民族语言通行使用(国家语言委员会,2017)。幅员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语言文字各具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讲述中国实施的卓有成效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于化解世界一些地方持续了数十年的民族分裂、战乱,解困他国数千万遭受民族仇杀而痛苦不堪的人民诸如中东地区、非洲一些地区,乃是具有重要作用。很多事实表明,那些区域的政党、民众非常欢迎中国经验的启示。
二、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济
全球气候持续增温,极端自然灾害频发,这些是当前人类文明发展的极大威胁。既要降低全球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比例,又要使各国科学利用环境资源去发展地方经济,这是现在人类前行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这部英文著作,于“第三章,民族文化与自然禀赋”(Chapter Three Ethnic Culture and Natural Endowments),第三节“政府与市场的合力”(MIXED FORCES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表述了中国的成功经验,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事例详细说明。
近些年来人文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已经成为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全面发展起来的支柱产业。他可以充分发挥当地很有魅力自然环境和民族优良传统的优势,积累建设资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加快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例如,西藏自治区位居素有“地球第三极”美誉的青藏高原主体部分。西藏环境资源独特,藏族历史文化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2011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加快建设西藏为世界主要旅游目的地,双方规划使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加快建设,将西藏变成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英文著作,使用中国公开发布的权威数据,给出令人信服的意义表达。“十五计划(2001-2005)”期间,西藏自治区仅接待中外游客550万人次。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新政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二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7898.8万人次,年均增长23.4%,旅游总收入874.64亿元,年均增长30.5%。截至2015年底,全区各类旅游企业近2000家,管理固定资产200亿元。西藏旅游经济从业人员32万人,其中农牧民9.7万人,农牧民年人均收入10300元(西藏自治区新闻办公室,2016)。2017年,西藏自治区接待境内外游客256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7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14.7%。这相当于该地区GDP的28.95% (Qizara, 2018)。当前,西藏自治区正在大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打造更大、更强、更好的特色旅游,推动旅游企业向市场化、品牌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少数民族人民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风雨桥”为例
多彩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既凝聚中国广袤地域居民万众一心,也因绚丽灿烂而吸引其他各国人士关注。这部英文著作,于“第三章,民族文化与自然禀赋”(Chapter Three Ethnic Culture and Natural Endowments) ,第一节,“民族地区的环境和文化”(ENVIRONMENTS AND CULTURES IN ETHNIC AREAS)之中,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中华文化,展示了她的迷人魅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代代相传五千年不间断的民族。她拥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多彩绚烂、迷人。
当代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奋斗,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与历史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传统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因素,需要继承和发扬。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地带,有多个侗族聚居的地区。这些地区包括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省玉平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些侗族自治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景秀丽。
中国近亿数量的少数民族群众,科学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山乡,发展经济,改变昔日的贫穷,在实现生活富裕的大路上迅跑,实现了明确的幸福目标。中国西南地区的贵州省内,侗族群众建设发展的成功就是实例。
侗族人民在建设村落之中,修建了许多依山傍水的侗族村寨。这些村落不仅融入了环境,而且在各个方面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特点表明,侗族人民在建设村落的同时,将侗族的历史与环境生动地融为一体。他们不仅利用环境景观,而且利用自己的民族知识和技术来驾驭环境变化。侗族人认为村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田园风光、山水、树木、道路、墓地、木构建筑、鼓楼等构成的物质空间。他们还认为这是一个适应环境变化的生态进化系统。因此,在侗族居住的地区,每个村落的建筑都蕴含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都属于侗族文化的隐喻形式和表现形式。例如,在侗族居住的所有地区,有河必有桥。这些桥梁都建在山脉和河流地形的最佳位置,以协调环境演变和生产活动。
每一座这样的桥的组成,是由一条长长的走廊、带有长椅的栏杆、一个中央凉亭和多层阁楼屋檐。这种桥就像一个阳台,行人和行人可以用它来过河,休息,欣赏风景,躲避风雨。因此,它也被称为“风雨桥”。长廊和亭子上装饰着美丽的侗族图案,屋檐和屋脊上绘有图画或吉祥的动物雕像。所以,这些桥也被称为“花桥”(杨,2013)。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开发环境资源,就能解开全球面临的困局,这就是中国的成功经验。
四、迷人的少数民族文化、环境保护和“一带一路”倡议协调发展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指引之下,探索前进,克服各种复杂难题,繁荣国家经济,支持世界和平发展。这部英文著作表述,于“第三章,民族文化与自然禀赋”(Chapter Three Ethnic Culture and Natural Endowments) ,第四节“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列举实例,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各族共同进步发展的意愿和真诚工作。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不能仅仅依靠自然科学技术和大型工程。发展人文生态文化是促进地方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也是民族地区社会基础的组成部分。文化多样性一直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优势。这些地区的文化源于人与环境的互动。
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不仅留存了客观存在的环境,而且反映了基于环境存在而理解自身的创新理念和改造自身的创新方式。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和认同这些多样化的社会生态文化。对于人类的发展而言,这种社会生态文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因素,因为人类的命运就在于他们是否坚持可持续发展。
正是人类创造的文明把地球和宇宙中其他没有生命的星球区分开来。因此,人类的文化实践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生存,这对于变革客观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伟人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只有在变革客观世界之中,人类才能“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种创造性生产,他们包括“最美的音乐”“能感受的形式美”等。这些是“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马克思, 1844) 通过这种生产,自然似乎是他的工作和他的现实。
以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壮族为例,壮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壮族拥有优秀的、迷人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勤劳的壮族人民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同时用民族歌曲、舞蹈赞颂美丽的环境。在壮族历史文化中,有一位美丽而传奇的仙女歌手刘三姐,她悦耳歌声流传了数千年。许多人惊叹于刘三姐的甜美嗓音和她不屈不挠的精神,钦佩她唱的民歌。刘三姐的歌声赞美了广西优美的山水环境,颂扬了勤劳的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从1993年开始举办民歌节。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聚集在这里,通过音乐来交流,展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热爱和渴望,表达他们乐意与他人合作建设自己家乡的愿意。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更名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11月在南宁市举行。
因此,民歌就像一个彩虹般的桥梁,连接着广西的民族和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民族。世纪伟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高度曾评价文艺复兴。他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革命,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恩格斯,1876)传说中的刘三姐就是这样一个巨人。她是壮族人民眼中的美、爱、智慧和才华的化身,是创造壮族历史的真实人物。民族文化对资源开发、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种势能在刘三姐这位不朽的形象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群众积极实施。2017年9月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以“丝路山水·画里民歌”为主题,呈现出万种风情的精彩歌舞。中国壮族歌手队和来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乌克兰和英国等艺术团队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他们以精湛的歌舞表演,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文美景。
这部英文著作引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思想表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壮族、苗族和汉族等各族民众在八桂大地,用魅力无穷的民族文化软实力展示了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业绩显著。
2019年4月28日,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赴中国发起的“绿色之约”,参加“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当晚开幕式致辞:“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再次向世界传递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美国出版的英文学术著作《中国环境人类学》等书籍问世,全书表达的理念、阐述的发生在中国的事实,就是中华民族将与世界各个民族携手共建美丽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