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从高徒到名师 一步一个脚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jpg

  ——记全煤技能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唐口煤业综采一区维修副班长吕晓旭

  ■ 付金昌 王启申 孙增辉

  11月4日早班班后会,唐口煤业综采二区维修工李平等3人结伴,前往综采一区学习室“占座”。“下午有吕晓旭的维修课,晚了没座得站着听!”李平说。吕晓旭何许人,为啥“一课难求”?

  综采一区区长陈磊向笔者介绍:吕晓旭刚获得“河南能源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而说起这位“技能大咖”,尚有一段故事。

  壮心初成

  2011年6月的一天,吕晓旭从煤炭技术学院毕业后,首次下井到唐口煤业5301工作面。当看到工作面上的“三机”、设备列车,各类开关、电机时,他对老师孙化阁说:“这真是个庞大的煤炭生产车间。”

  孙化阁忍不住笑了:“这叫采煤工作面,我带你仔细看看。”吕晓旭兴致勃勃,但当他看到很多设备铭牌上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英文时,热情一下子被浇灭了。因为高中时他的英语成绩只有三五十分。

  日月如梭,吕晓旭通过观察和请教逐渐掌握了这些英文的意思和维修技巧。

  一次6304工作面刚投用的变频器一体机,刚试过车就开不起来了。面对新设备,吕晓旭等人束手无策。直到联系了厂家才修好。

  知耻而后勇。这件事后,吕晓旭就像变了个人,对每一个工具对应的每一个部件,每一台设备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他开始一点一滴地学习、积累。从基础抓起,到慢慢自己顶岗,吕晓旭用了近3年时间。

  痴迷学技

  那段时间,地面加工车间有一台没修好的开关,吕晓旭下班就去研究:“这台开关本来是坏的,我来修要么修好,要么修得更坏,胜败各占50%。”

  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吕晓旭班后学理论,休班回家也不例外。2017年秋天,儿子要绘本,他准备去图书超市买,回来正好赶上妻子做好晚饭。妻子肖猛左等右等不见人影,手机打了几遍也没接,就带着儿子径自奔图书超市去了。

  到了图书超市,发现吕晓旭正站在书架前,聚精会神地看一本书。对肖猛的到来晓旭感到意外,说:“看到这本采煤机工具书,翻着翻着就入迷了。”

  临来济宁上班这天,因为行李包太满,肖猛把包里那本破旧的笔记本掏出来,随口问晓旭笔记本还用吗,没用就扔了。吕晓旭赶紧赶到厨房,“这个必须用。别的可以不带,那本子上记的都是井下要紧的东西!”

  肖猛就找了一个书袋,把晓旭的笔记本专门装上。这个笔袋从此踏上了家与矿之间的征程,两点一线,寒暑易节从不间断。晓旭每次都把记录的东西,利用在家的时间整理并消化。

  拼命三郎

  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逐渐地,吕晓旭有了过硬的维修技能。工区开始安排他跟班。

  吕晓旭对第一次单独处理问题记忆犹新。那是5305工作面生产期间。这天采煤机摇臂在生产中突然不能摆动。吕晓旭到现场一看,知道这要么是调高油缸坏了或是油缸锁坏了,但问题是现场只有1名维修工,要更换近1吨重的油缸,似乎不可能。

  吕晓旭不敢怠慢,他安排专人对采煤机、运输机停电后,立即与生产班长取得联系,备好2个3吨手拉葫芦,耙销子的专用工具,并把现场的浮煤迅速清理掉。

  调高油缸连接销位于采煤机机身下部,上面用葫芦固定缸体后,人员要仰面躺在机底狭小的空间里,由底往上仰面作业。吕晓旭钻了进去,用专用靶子投连接销——连接销经氧化锈蚀,浮沉侵入空隙。油缸渗出的油从缸底慢慢滴落在吕晓旭脸上,他全然不顾,要以最快的速度耙掉2个连接销。清理附着物、找点、用力……

  近半小时,他终于耙掉了2个连接销!

  以后的日子,当遇到调高油缸需维修,当油封磨出间隙渗油等问题出现时,这项“躺着干”的工作就由吕晓旭主动包揽了。

  闪亮赛场

  吕晓旭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去年他被推荐参加集团公司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大赛。

  对于那次集团公司技能大赛吕晓旭记忆犹新。当时,面对众多评委和选手,他因内心紧张一时无法自控。最终吕晓旭在故障排查环节出现失误,获得采煤机维修比赛第4名。

  事后吕晓旭郁闷了好几天。同事劝他去钓钓鱼,散散心。那段时间,吕晓旭坐在河边抛竿飞线时悟出一个道理:如果用钓鱼的心境来对待比赛,结果也许就会是另一个样子。

  今年10月15日至17日,中国技能大赛——“河南能源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河南省永城市举行。吕晓旭经集团公司选派,沉着应战,获得一等奖。

  “这次比赛,咱淄矿集团综合成绩在山东能源和山东省各参赛队中名列第一。”谈起赛场的经历,吕晓旭自豪地说。

  延续“最佳”

  翻开吕晓旭的技能档案,2014年,他与师傅孙化阁被集团公司评为优秀“名师高徒”;2018年,他与徒弟侯松又被集团公司评为“名师高徒”。

  今年9月份的一天,公司例行通防大检查。检查人员走后,工作面开不起来了。电话打给在卡轨车头配电点的侯松,他不敢怠慢立即开始查找原因。

  15分钟眨眼即过,跟班区长电话已催了2遍,侯松只好求助工作面上的吕晓旭。

  吕晓旭告诉侯松,把看到的现场表象仔细说清。侯松照实复述了一遍,并补充:“通防检查之前还好好的,检查完就送不上……”

  “停!”吕晓旭立即打断他:“你先看看馈电开关送电了吗?如果不是馈电开关的原因,2分钟之后你再打给我,我再出去找原因。”

  2分钟后电话没打来,工作面已经送上电,全线启动了。

  吕晓旭介绍:单说通讯故障,查1小时也不一定能找到原因。方才标校瓦斯探头时停了电,事后电机没电怎么开?

  像这样“遥控”解决现场难题,吕晓旭经历了3次。“生产时间是宝贵的,当我不在现场时,可以听现场人员口述故障表象,做出故障判断,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排除故障。”吕晓旭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吕晓旭的OPL一点课、技能分享课总是座无虚席。吕晓旭说:“每个人的成长路线各不一样,当年电站上技术力量薄弱,我是被逼出来的。现在,我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传给工友们,让他们少绕弯路,服务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