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阆中古城的石板路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桥歌

  石板路,清又清,坐在上面数星星;

  石板路,密又密,连着千家万户门;

  石板路,长又长,南来北往走四方;

  石板路,硬又硬,千年兴衰我作证。

  ……

  穿行在阆中古城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上,我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儿时唱过的这首儿歌。

  “千年兴衰我作证”。阆中古城的历史何止千年?据史书记载,从战国时代的公元前314年巴国在阆中置县算起,至今已长达2300余年。如此悠久的建县历史,在华夏史上实属罕见。石板路,确实见证了阆中波澜起伏的发展历程。

  深秋的嘉陵江畔,乍暖还寒。我沿着古城江边的石板路缓慢前行。只见四周座座青山苍翠葱茏,俊俏威武,它们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好像众多俊男在为阆中古城翩翩起舞,又恰似威猛的壮士日夜镇守在边关。嘉陵江水从上匆匆赶来,好像被这儿的美景所吸引,围绕着阆中古城画了一个大大的U字型的大半圆,狂怒的脾气也变得十分温顺,微波荡漾,唱着欢快的情歌,将四周青山和古城深深地藏在心底,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地又向东流去。在这“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的舒适怀抱中,阆中古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阆中古城的石板路,不知是哪朝哪代所建,至今无从考证,但它经历了太多的风霜雨雪,铁马金戈,却是不争的事实。石板路是用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青条石铺成。这种青条石在我们川东北一带并不多见,它一般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中,需要人们耐心寻觅,并用一镐镐一钻钻将其开采出来。俯身细看脚下的路,原本质地坚硬粗糙的石料,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和路人脚板的踩踏,慢慢磨得光光溜溜,呈现出种种印迹花纹;路面似乎承载不动太多逝去的沧桑往事,部分路段已有些凹陷;有的路段石料色差过大,一眼就可看出是后来重新修补过的。斑驳的石板路,不仅见证了历史,而且写满了古老的故事。

  不知是地灵而人杰,还是人杰使之地灵,走在这沧桑的石板路上,我似乎有一种时空穿越之感,仿佛窥见到杰出的先人们那匆匆赶路的脚迹。

  沿着这条石板路,我的意识好像超越光的速度,直抵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出生于阆中的落下闳(公元前156年——前87年),自幼酷爱天文,整天醉心于天象观察并小有成就,后经在朝廷任太常令的同乡谯隆推荐,踏着这条石板路前往京城,担任待诏太史,就是执掌和观测天文的小官。经过刻苦努力,他成功地研制出观测星象的“浑天仪”;接着他又借助该仪器准确地测出了日食周期,科学地提出了一个月等于29又43/81天的观点,从而创制了《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他还竖竿观日,以竿影长短确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据一年中昼夜的长短变化确定出“春分”、“秋分”,进而又逐步确定了“立春”、“ 雨水”、“ 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这一研究成果,准确地摸到了地球跳动的脉搏,科学地确定了一年四季中播种、收获的具体时间,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该历于公元前104年实施,明确规定以一年的孟春为岁首春节,即沿用至今的中国农历。《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在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后因朝中争权夺利,落下闳毅然辞官返乡,归隐故里,在阆中蟠龙山建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观星台,改制了观测仪器“浑仪”;进一步完善了古代天文学说“浑天说”,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基础。在阆中,落下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春节老人”。每年春节期间,百姓都要焚香腊烧纸钱,祭拜这位给人类做出特殊贡献的老人。并在临江的锦屏山上,在他当年观测天象的地方修建了“观星楼”并铸造青铜塑像以作纪念。落下闳在天文学、数学、农学上的一系列开创性的伟业,已经被学术界公认,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2004年9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使这位了不起的阆中古人的名字与业绩能与日月同辉,特地将16757号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从此,落下闳真正成为一颗璀璨星座永恒地闪耀在星空之中。

  站在落下闳的青铜塑像前我突发奇想,这位留着长须,慈眉善目的东方老人,与西方的“圣诞老人”何其相似乃尔?窃以为,祭奠也应与时俱进,与其每年春节焚香腊烧纸钱,还不如让人扮成落下闳老人,穿上古代传统服装,春节期间向小孩子们散发“压岁钱”(即“小红包”)呢?要知道,全球过春节的国家不少,这样既让更多的人敬仰落下闳,弘扬了中国传统春节文化,又剔除了春节焚香腊烧纸钱这种陋习,有效地避免了环境污染之苦。阆中不妨先行先试?

  走在前往汉桓侯祠的石板路上,我仿佛听见了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张飞将军率领众将士勇赴沙场,威震敌胆的马蹄声,隐约看见那马蹄留在石板路上的深深印痕。说起猛张飞,那可是世界级的名人。出身于河北涿县殷实之家的张冀德,放弃富裕的生活环境,追随刘备创业。张飞性情耿直,忠勇可佳,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后人将他与关羽一道并称为“万人敌”。蜀国建立后,统兵驻守阆中长达七年之久,以其威名抵挡住了来自西北面强大魏国的军事压力,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阆中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221年,刘备伐吴,令张飞由阆中率军会师江州(今重庆),临行前可惜由于北方语与四川方言之间的误会,即张飞命部属范疆、张达连夜赶制“白套战袍”,为二哥关羽报仇。怎奈后者听成“百套战袍”以为是为难他们,遂起先杀之心。可怜一代英豪,最后落得尸首异地的可悲下场。

  走在阆中古城的石板路上,我分明感觉到一种诗意的韵味。那一块块苍凉又不失温润的青石板,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探寻的脚印,凝聚了多少有情人缠绵绯恻的情感华章。唐代诗人杜甫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简直被这儿的美景所倾倒,深感“阆州城南天下稀,阆中盛事可肠断”;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第一个将阆中喻为“阆苑”,称赞“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慕名来到这儿,城内城外转了个遍,完全被这片神奇的土地和魅力所折服,佳作连连:“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近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历史青睐人文荟萃的古城阆中,还珍藏着至今尚为完整的“川北道贡院”。它是当前国内与“南京夫子庙”齐名的仅存的两座贡院之一。就在这座院子里,清朝顺治年间曾举行过甲午、丁酉、庚子三科考试。大院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质结构,古意盎然,连廊通达。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与大门相对的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为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庭院中间为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那些青石板铺成的廊道上,不知浸淫着多少莘莘学子辛勤的汗水和伤心的泪水?目前,阆中贡院已建成科举博物馆,现有孔子塑像、应试考物和清代衣妆等。特别是那台巴蜀第一石砚,据说重达七八十公斤,己成为阆中贡院镇院之宝。抚摸着冰凉的石砚,我突然明了,文化不仅是一城一地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阆中可谓能人辈出,唐代出了尹枢、尹极二状元;宋代出了陈尧叟、陈尧咨二状元。两家兄弟高中状元,在古今中外还未出其二。据《保宁府志》、《阆中县志》记载,阆中历史上出进士116人,举人404人,被誉为四川的“状元举人之乡”。有人认为这是风水好,我却不敢苟同,这主要在于川北这一地区长期养成了注重教育、注重文化传承的良好风尚。人文,是阆中长盛不衰的根本,也是今后阆中旅游文化发展的靓丽名片。

  阆中古城的石板路,不知经过多少风吹雨打,日晒人踏,修了坏,坏了又修,终于迎来了一支穿草鞋的革命队伍。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革命的火种,燃遍整个阆中城乡,全县共有19000多人参加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组织,阆中成为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有11000多人踏着这条石板路随队长征,其中女红军500余人。据统计,在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阆中籍红军战士共7500多人。在阆中境内,至今仍保留着中共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保宁镇红军石刻标语群、阆中红军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等众多红色遗迹……

  傍晚,金黄色的落日烧红了整个天际,斜阳将嘉陵江和阆中古城染成了金黄。阆中古城的石板路,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它不仅连接着古老的历史,传承着灿烂的文化,而且将把阆中引向更加美丽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