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0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硕士妈妈”的智能化油田梦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jpg

  ■ 赵春国

  “我有一个梦像雨后彩虹,用所有泪水换来笑容,还有一种爱穿越了人海……”冬日的深夜,在天山南麓,寒冷孤寂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一位身着“石油红”的年轻女工正在办公室和机房之间紧张忙碌,突然收到一个视频,里面是年幼的儿子唱给妈妈听的歌,听着孩子稚嫩甜美的声音,她的泪水一下子模糊了眼睛。

  这位个子高挑、容貌俏丽的女工叫魏莎莎,是中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一厂生产运行科信息自动化管理员,儿子唱的正是母子都特别喜欢的《最美的期待》,他和爸爸、爷爷奶奶在一起,而妈妈在很远之外的沙漠里上班,一去就是两个月。“妈妈,我好想你啊,我想你陪我吃饭,带我去玩,给我讲故事。妈妈,我好想你抱抱我。”每次听着孩子稚嫩纯真的声音,魏莎莎深感愧疚,觉得自己欠孩子太多。

  在采油一厂,提起魏莎莎,领导和同事们都敬佩地竖起大拇指:“这丫头真不错,责任心强,勇于吃苦,专业方面勤于钻研,是一位难得的信息化人才。”

  的确,孩子出生不久,还没来得及修完产假,魏莎莎就代表西北油田参加了中石化信息化业务知识竞赛。 在《未来畅想》环节,她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视频短片,在演讲中从远离孩子的“石油妈妈”的视角,去畅想未来油田乘上信息自动化翅膀后的美丽愿景,获得评委和现场观众一致好评,获得该环节第一名。

  那次比赛更坚定了魏莎莎的智能化油田梦——“西北油田员工远离城市,身处大漠,环境艰苦,条件恶劣,希望通过努力,在不远的将来只需在对油气井与管网设备进行自动化远程控制,采用大数据分析,就可以进行趋势判断、主动响应。大漠戈壁、漫漫黄沙,无人机在天空警惕地观察异常,机器人按照操作规程认真作业。借助先进的信息自动化技术,让每一位石油人都能守护孩子、拥抱亲人。”

  魏莎莎出生在江南水乡,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学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因成绩优异保送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她放弃在风景秀丽的内地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偏远孤寂的西部大漠,选择从事采油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沙漠里长期坚守,面对一次次沙尘暴的肆虐,面对一线工人满负荷的繁重劳动,她更加意识到信息化、智能化是未来石油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加如饥似渴地查阅、研读国内外有关信息化建设的书籍,她决心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一点一点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采油一厂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跨入专业领域,魏莎莎才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远远不够,各种油气开发专有设备、几十万级海量数据、数不清的信息化仪器仪表、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软件程序……面对横亘在眼前的一道道难关,魏莎莎仿佛又回到学生时期的疯魔状态,“白加黑”“996”成为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充电,吃饭时、临睡前、休假回家的路途中,脑子里装的全是信息化、智能化,遇到难题,她就向身边领导、母校导师和油田的专家请教,打破砂锅问到底,直到完全明白为止。

  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渐渐地,魏莎莎成了油田小有名气的信息化操作能手。2017年,魏莎莎代表西北油田参加集团公司信息化大赛,一路过关斩将在总决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这是西北油田首次在集团公司信息化业务竞赛中取得突破。2018年和2019年,魏莎莎和同事连续两次在西北油田油气生产信息化业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自己多次被评为局青年岗位技术能手、优秀共产党员。

  白天跑现场核对数据,晚上守在机房调试设备,在魏莎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厂里的信息化建设逐渐走上正轨。EPBP平台、PCS生产指挥系统、无人机巡线、在线含水监测等一大批项目先后实施,一线工人们的劳动程度大为降低,岗位人员更加优化,更关键的是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今年10月的一天凌晨,一口重点井发生故障,厂信息中心利用大数据发现异常后,立即实施抽油机自动远程启停,并安排就近巡井人员前往检修,在最短时间使抽油机恢复正常生产,整个用时比之前缩短3倍以上。

  信息化建设给油井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现在只走完了第一步。在魏莎莎编制的《智能化油田三年发展规划》里,利用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化采油厂、数字化油田、大数据中心、物联网,让石油工人摆脱繁重的劳动,不再远离亲人、拥抱寂寞,让所有石油人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陪伴下快乐成长,这些才是她的终极目标。在追梦的路上,她虽然辛苦,但更觉得无比充实。

  这个深夜,魏莎莎又梦见了自己可爱的儿子,在母子二人幸福的笑声里,母子俩又一起唱起了《最美的期待》:我睁开双眼想你在身边,无所谓永远还是瞬间。紧闭上了眼你却又浮现,带我远离寂寞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