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0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5000万吨:撑起稠油开发“半壁江山”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二厂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大关

  ■ 蒋玲 朱春江 张明江

  8月7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二厂年累计达到175万吨,同时也标志着采油二厂累计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占西北油田近半产量,为祖国70华诞之际献上了一份厚礼。

  自2001年4月1日建厂以来,采油二厂担当起原油增储上产的排头兵,他们向科技创新上要效益,向优化管理上要效益,从安全生产上要产量,从67万吨起步,年产量以平均每年40万吨的速度,为西北油田油气开发撑起“半壁江山”。

  科技创新要质量

  让稠油流动起来

  5月7日,采油二厂TH121100井通过应用一种新型油基水溶性降粘剂,日产油由7吨上升到10吨,节约掺稀油15吨,油井电流、油压都明显下降。

  “这是近期为解决稀油短缺而进行稀油替代的新技术应用成功的案例,也为超稠油后期开发探索了一条新的技术接替之路。”采用二厂厂长张炜说。

  采油二厂是西北油田稠油开采主战场,700多口油井,有90%以上的油井要掺稀生产。塔河油田六区、七区、十二区、十区北小区为超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油藏具有“两超三高”特点,即深度在5400米至7000米;油稠,最高粘度210万毫帕秒。同时还具有高含胶质沥青质、高矿化度、高含硫化氢的三高特性。

  据悉,2018年西北油田年产原油630万吨,其中稠油占比达47%以上,占西北油田近半产量。可以说,解决了稠油开发问题,就加快超稠油储量的勘探及动用步伐,就稳住了塔河油田发展的基础。

  塔河超深井超稠油油藏,常温状态下呈沥青状。生产过程中超稠油从地层流入井筒后,随着温度降低,粘度不断增大,上升到3000米左右后就失去流动能力,无法采出。

  2001年8月8日,TK612井酸压自喷20立方米稠油后,随着原油温度急剧降低,稠油将井筒和临时地面管线完全堵死而停喷。

  当时,对于这样的超稠油开发,国内外无成熟技术可借鉴,被公认为世界级技术难题。这样的稠油怎么让它流动起来呢?

  “没有先例,我们创造先例,没有技术,自主开发技术。”面对开发技术的空白,采油二厂技术人员迎难而上。通过多次实验,首创了掺稀降粘新工艺,他们将稀油和稠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掺”在一起,稠油终于流动了起来,从此拉开了塔河油田掺稀生产的序幕。

  “在TK612井进行生产,初期日产油达到500吨。随后不断地改进完善,形成了正掺、反掺、复合掺稀、过泵掺稀等配套掺稀工艺技术,破解了深层稠油开采这一世界级难题。”张炜说

  18年来,针对溶洞、裂缝孔洞和裂缝三种储层类型的油藏,相继创新稠油电泵配套尾管深抽、稠油电加热等一系列降低粘度配套采油工艺和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开发模式,建立了“能量指示曲线、注水指示曲线、压降试井曲线、液面恢复曲线”四线合一的缝洞型油藏储层综合描述技术,探索试验了水驱流道调整、过饱和扩容、胶体泡沫驱等新工艺提高采收率技术,形成了从油藏开发到采油工程完善的技术体系——八大技术系列、二十五项关键技术,开辟了塔河超稠油油田科学高效高质量开发新局面。荣获自治区科学进步一等奖、中石化创新创效项目先进革新与改造奖20余次。

  向管理要效益,

  让能动用储量优起来

  如果说超稠油开采创新解决了油藏和井筒技术上的难题,那么,用管理提升效益则给了采油二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2011年到2015年五年间,该厂管辖矿区探明地质储量由4.09亿吨上升到6.34亿吨,可采储量由3675万吨上升到6639万吨,原油产量以年均14.5万吨的增速稳定增长,累计生产原油1686万吨,2014年再次突破350万吨,重新扛起“中石化第一大采油厂”的旗帜。

  “2014年前,只要有产量就能产生效益。但伴随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西北油田提出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生产经营管理从产量为中心转移到了以效益论英雄。要实现效益指标的硬要求,首先得实现经营成本降下来。”张炜见证了采油二厂的发展历程。

  2015年,该厂提出加强经营管控的思路,积极主动适应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常态。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盯住资源基础薄弱和老区稳产两方面的挑战,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进展,老区效益稳产成效斐然。

  优化整合组织机构。根据“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要求,完善了以“机关、专业化队伍、科研单位和采油管理区” 四个为主体部分的“八科一所一部三区”组织机构 ,以责、权、利高度统一的“采油厂-采油管理区”两级管理为构架,形成了具有“扁平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特点的油公司管理模式,专业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构,在油田高效经营管理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加快经营管理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大财务、大成本”经营理念,以“结构性降本”为战略目标,“六精”管理体系、“三线六区”单井效益评价模型和增量评价图版模型等一系列先进的管理工具,实现了全方位挖潜、全要素降本、全过程优化、全链条创效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全年总资产报酬率同比上年上升4.68%,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上升16.36%,盈亏平衡点44.24美元/桶;全年吨油措施费同比下降101元/吨。

  “2018年采油厂新增可采储量超额完成,自然递减控制创历史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立足注水、注气、电泵井降停躺等六大举措,产油由去年底的日产7611吨上升到7865吨,盈亏平衡点同比上年再降1.72美元/桶。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均优于去年同期。”张炜说。

  在采油二厂六年规划中,到2023年,原油产量将稳定在280万吨,模拟利润23.3亿元,SEC经济储量1255万吨,盈亏平衡油价每桶40.7美元。

  向安全要成效,

  精雕细琢每一事

  700多口油井,近40座站库,每天掺稀油13000多吨、混合油20000多吨、注水量8000多方、注气量40多万方……如何高效组织运行,确保安全平稳生产?

  走进采油二厂厂部,办公楼大门上方两侧“精雕细琢每一事,创新超越每一天”的红色大幅标语显得震撼夺目。

  “精雕细琢每一事。每一次的施工和作业,都是一场战斗,争时间、抢速度,才能实现最经济、最有效提高产量。”一名二厂的“元老级别”员工说,“风不怕、沙不怕、晒不怕、冻不怕,怕的就是效益产量上不去。”

  油气生产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尤其重要。高温、高压、硫化氢……井控、环保样样工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尤其是硫化氢含量,大于20000ppm的油井达到了165口。

  张炜说,“安全是基础,是效益,唯有安全生产作保证,我们才能上产量,抓质量,增效益,才能在奉献石油的事业中,不忘初心在,当一个无畏困难和挑战的石油人。”

  该厂坚持“大运行”体系原则,广大干部职工牢记安全环保红线意识,充分发挥生产运行的中枢指挥作用,围绕产量目标,强化生产管理,提前组织、安排,紧密跟踪新井、措施井进度,全力保障生产运行平稳、高效。

  围绕安全生产,落实制度体系建设和主体责任,厂队两级64名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站库承包、安全检查、行为观察,开展“三查”专项行动,制定下发了《HSSE检查问题闭环管理业务指导书》,去年全年下发督查令27份、隐患单47份、处理通报11份,现场问题整改率、安全指令执行力显著提升。

  针对131家承包商,该厂严把市场准入关、培训考核关、入厂许可关、过程监管关和业绩评定关,上线运行HSSE管理信息系统,扎实开展承包商管理专项提升活动,持续推动承包商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承包商自主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改善。

  为强化本质安全,该厂狠抓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组织开展“十大风险”辨识,持续开展正激励活动,强化隐患治理。去年到现在,组织开展季度大检查6次,日常督查1313次,发现并销项问题2974项,本质安全基础得到夯实。

  依托大数据,该厂还自主开发油井异常智能预警系统,异常处置时间同比提前30分钟/井次,影响产量同比减少0.7吨/井次,异常率同比下降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