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施工企业探索作业队伍“瘦身”向国际化转型之路
■ 王进
近年来,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国际高端项目合作中,为中东民众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其中,为伊拉克累计提供了4万多个就业机会,员工本土化率达到 85%。
作为中石油旗下的劲旅,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一建公司(下称中油一建)在探索作业队伍向国际化转型中,为什么在伊拉克推进员工本地化不余遗力?管理当地雇工有何经验可以借鉴?如何持续提升当地雇员的技能水平?
国企:如何“瘦身”适应中东环境?
据了解,由于中东过分依赖单一的石油资源,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造成了受过专业教育的劳动力少,成人缺乏技能,民众就业率低。其中,在伊拉克,政府为了提高民众就业率,要求当地雇员人数要达到外企总人数的80%以上。
由此,中国企业进入伊拉克的人数逐年在减少。这就倒逼着中国石油施工队伍从“传统施工型”向“精干管理型”转变。其中,中油一建调整海外战略,着力提升本土化资源整合能力,以“师带徒与当伙长”的新模式打造一支国际化精英蓝领队伍。
与此相适应的是,作为“摸索和实践”的试点单位,中油一建伊拉克鲁迈拉分项目于今年7月率先实施《本土师带徒与人人当伙长实施方案》,以“师带徒、当伙长、总结推广”三步走的策略,加快培养高级“蓝领”进程,推进作业队伍当地化。
一线:中国式管理能否行得通?
在伊拉克鲁迈拉,新模式运行效果如何?阿拉伯人能否接受中国式管理?
中油一建103队队长孙小平介绍说,由于文化习俗上的不同和所受教育上的差异,当地阿拉伯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与中国人有很大区别。
起初,尽管中方项目《当地员工纪律管理》规定,每天工作,早晚必须签到,但有的当地雇工早上签完字,中途就溜号,等下班了又返回工地签字,结果对其他雇员产生了负面示范作用,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
为了避免个别雇员钻空子,项目部采取每天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四次拍照,工作期间严格监督,甚至中途抽烟、上厕所都有限定时间。如果有谁不守规矩、干活偷懒,一次批评、二次警告、三次退场处理。
这种严管持续两周后,当地雇工就习惯了,都知道有事不请假会受处罚,所以就再也没有出现迟到早退现象。
伙长:传授技能效果怎么样?
目前中油一建在伊拉克鲁迈拉工地,具备独立“带伙”的中方伙长有20人,正在培养的伙长15人,涉及的工种有铆工、电焊工、火焊工等。
据了解,为了确保传授职业技能效果,中方员工佩戴谷歌翻译器和随身携带常用阿语100句,遇到语言障碍,就请工地阿语翻译帮助。
在鲁迈拉预制车间,中方蓝领通过手把手教授板材组对下料、手工焊操作、切割机操作、磁力钻使用等技能,使一批当地雇员迅速成长了起来。
其中,有位叫加法尔的年轻人是名大学生,跟着中方铆工学习看图下料,收吸能力强,掌握技能快,特别聪明能干。对此,中方项目把他视为重点,计划用三年时间培养他担当“当地工程队队长”重任,达到“一星点亮群星”的效果。
进入8月份,中油一建103队和113队正在按计划加紧培训11名能独立焊接的当地电焊工,从而加快了作业队伍向国际化转型的进程。
雇工:为何对未来充满信心?
孙小平告诉笔者,阿拉伯人也有尊严,工作表现好时也需要表扬奖励。为此,项目部制定了各项奖励措施,并制作光荣榜橱窗、工作风采展示牌等,对表现好的雇员,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奖励电话卡、续签合同,鼓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这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形成的氛围,使阿拉伯雇员强烈意识到,只有靠提高技能和勤奋劳动挣到的钱,才会让自己心里更踏实,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位伙长说:“现在,他们谁都不愿意和偷懒的人一起干活。”
更令中方伙长感到欣喜的是,雇员们在工作中,对有难度的技术活,只要有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会操作,就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迅速提高了技能。
从无序散漫到纪律严明,从跟班学习到独立操作,从打杂力工到技术工人。在中国蓝领帮扶下,鲁迈拉工地的上百名阿拉伯雇员通过掌握技能,对未来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信心。同时,吸引了当地更多的人来此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