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安才 李静
8月22日上午10时,位于成都后花园的郫都区犀浦街道五粮村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的大厅正在隆重召开“2019年度第十八届奖学金大会”。该村今年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12名学子、11名初中毕业升上高的学生,荣幸地接过村领导为他们颁发的7000元、3000元、800元不等的奖学金。捧着胀鼓鼓的红包,孩子们个个脸上焕发出了灿烂的荣光。这已是该村自2002年以来连续18年重奖“金榜题名”和初升高的优秀学子。
今年以650分的高分考取四川大学轻工类的叶宗兴同学,代表所有获奖的同学发表感言:“实话实说,此刻我非常感动。因为三年前我从初中升上高中,也是在这个会议室、也是站在这个位置从村领导手中领取了助学金。我当时非常激动,激动之余就是刻苦学习、奋发图强。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当年十五岁的我已长大成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路走来其实村里的关怀和激励一直都在伴随着我成长,从未改变。我能如愿考上人生理想中的大学,真的要感谢村里领导的鼓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培养和学校老师的知识传授。我一定要珍惜大学学习这个机会,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来报答五粮村领导的关怀、关爱和鼓励,我一定要以最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效我们的祖国,来建设我们的家园——五粮村,来实现自己人生的美丽梦想……”。叶宗兴同学的感言获得了与会同学和家长的热烈掌声。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不简单。连续18年坚持奖励初升高和考上大学的学生,激励孩子们读书、鼓励孩子们读书,在本村孩子中从小就营造一种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优的人才,这本身就不平凡,这本身就不简单。据悉,18年来,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五粮村共拿出了66.6万元,共奖励了本村升上高中、考上大学的136名学生。
“你们为何要想此办法来奖励学生、来激励孩子们读书?你们的初衷是什么?你们的钱从哪里来?”在采访中,笔者连珠炮似的向五粮村党总支书记孙才夫同志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孙书记对笔者讲了18年前的一个故事:“2002年8月,本村唯一一名女孩子考上了四川省师范大学,父亲靠种蔬菜、靠卖蔬菜为女儿筹足了4000元学费。临近上学的一天,这位父亲从银行取出了这笔钱,走到回家的一个偏僻巷子时被一蒙面歹徒抢劫一空,当时这位父亲非常痛苦。村干部得知此事后,首先想到是绝不能让全村当年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失学。于是,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为这位孩子捐款、借款,最后解决了她上大学的燃眉之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让学习改变人生,让知识改变命运,为了让村里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读书、绝不失学,为了培养村里孩子们的学习动力,鼓励孩子、激励孩子们读书学习,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那年,村委会开会研究,决定设立奖学金,每年从村办企业和市场开发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来奖励初中升上高中和高中考上大学的孩子,这一决定一直坚持了18年。18年来,村里共计拿出了66.6万余元,除奖励初升高学生以外,奖励大学生达到136人,这种激励机制的建立,对孩子们刻苦读书起到了非常大的鼓励作用。”
“近两年来,学校放寒假后的春节前,我们村委会都要把在外读大学的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请到村委会议室召开座谈会,集体交心谈心,分享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中的体会及感想,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在学习、工作上需要村里帮助和解决的困难,请求他们对家乡建设、社区发展治理提出建议。同时教育他们,读了大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有了文凭、有了学历、有了见识后,更要热爱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家乡,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坚强定力,绝不能被国内外和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影响自己的美好前程,一定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乡有用的人才。从我们村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非常优秀,评价非常良好。大学毕业8年的曾冬梅和叶利君同学已成为所在单位的管理骨干,他们的工资收入已达到相当高的标准了……”。孙书记对笔者如是说。
一群在村会议室门外围看学生获奖公示名单的家长告诉笔者:“一个村为老百姓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连续18年坚持做这一件好事。我们五粮村村干部的这种做法对激励、鼓励、促进孩子们读书学习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话还没说完,这位家长便喜滋滋地指着墙上鲜红的公示对笔者讲到,“看,这就是村里今年奖励的学生名单,升上高中的11个,考上大学的12个,一共23人,共发奖金61300元,我儿子的名字也在上面公示里……”。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笔者为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五粮村的干部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