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两度同窗读, 一生为知音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河北)陈杉

  常言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谁能告诉我,几世才能修得两度同窗读呢?

  凌小玉和张子豪就是两度同窗读的同学。第一次是1973年,作为同是中学数学教师的他们,同时来到了“南市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凌小玉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分配某中学任数学教师。她身高1.63米,秀丽的脸庞,婀娜多姿的体态,配上两条黄而发亮的长辫子,十分抢眼。在学校上学时,常常引来不少男生们频频回头,抑或是伫立凝望。

  张子豪是1965届的高中毕业生,高考时的成绩相当优秀,只因家庭问题,政审时被刷了下来。分配到某中学当了一名数学教师。他1.80的个头,魁梧的身材,国字脸庞,戴一副黑色镜框的眼镜,更显得他温文尔雅,风度潇洒。他操一口标准的老北京话,说起话来,委婉且富有磁性,听着就心里舒服,他有着极好的人缘。学校委任他当班长。

  很快一学期结束了,期末考试的成绩,凌小玉遥遥领先,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当然作为班长的张子豪,更是对凌小玉刮目相看,此刻,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涌上心头。晚上在宿舍里,一位同学的一句话如同给了他当头一棒。“看着凌小玉还挺年轻的,听说她已是孩子妈妈了,真的,一点都不像。”此时,依然是单身的张子豪,只有暗暗地遗憾——相见恨晚。

  1977年10月21日,已然是秋风瑟瑟的清秋了。突然,传来了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仿佛是悲秋中送来了暖暖的春的消息,特别是温暖着老三届学子们,趋于冷却的心,又恰似平地一声惊雷,惊醒了一大批战斗在各条战线,渴望学习的莘莘学子。他们喜出望外,相互奔走相告。凌小玉如愿以偿地报了名。

  然而,张子豪却没有那么幸运,他多次找领导想报名参加高考,却遭到了领导的百般阻挠,急得他整天唉声叹气。他的母亲心疼儿子,只好拿出他父亲生前的各种荣誉证书、聘书。此时的他,方才知道,父亲曾是医学界有过重大贡献的高级知识分子。学校看到这些证书,这才勉强同意他报名。1977年的高考,只有百分之五不到的录取率,张子豪作为佼佼者,收到了省会重点师范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张子豪去大学报到那天,天气格外晴朗,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他的心亦明媚了几许。刚进校门,猛抬头,一个熟悉的身影,倏地映入他的眼帘:那优雅的姿态,那稳重的步伐……这女生怎么特像凌小玉呢?会那么巧吗?他不由得加快了步伐,追了上去。“凌小玉,真的是你呀?”凌小玉睁大了惊奇的双眸,问道:“张子豪,你也考到这个学校啦?”“是呀?你考的什么系?”“数学系,你呢?”“同一个系。”就这样,张子豪与凌小玉第二次成为了同窗的同学。

  大学四年的时光很快过去了,张子豪留校当了数学老师,凌小玉分配到一所工程学院当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子豪在学院分到一套单元房,搬家那天,意外地遇到了当年的同学凌小玉。原来,凌小玉的爱人与张子豪同在一个学院,而不同系,两家正好住对门。自然两家人相处得很融洽,两家的孩子常在一起玩耍。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转眼,凌小玉和爱人相继退休了,两个孩子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心想,结婚四十年,终于可以琴瑟和鸣,相扶相携,安度晚年了。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仅仅过了五年多,2011年,凌小玉的老伴患病撒手人寰。这对凌小玉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天都塌下来了,她整天以泪洗面,茶不思饮,饭亦难以下咽,长夜不能寐。孤独、郁闷、哀伤,悲恸紧紧地围绕着她。此时,已然65岁的凌小玉,虽然时光老人慢慢地为她两鬓染白霜,偷偷地将她的容貌凋朱颜。可她依然风韵犹存,精神矍铄。然而,她老伴的离世,使她一下子老了许多。作为同学,张子豪夫妇常常前来安慰老同学。之后,有了智能手机,他俩相互添加了微信。

  2015年,张子豪的老伴也患病离他而去,撇下了孤苦伶仃的他。此后,凌小玉和张子豪便成了同病相怜的同路人。他们相互关心、问候,相互抚平对方那颗受伤的心。

  凌小玉不知从何时起,渐渐地喜欢上了古诗词,两年来,凌小玉已写了500余首诗词,每一首诗词,她都先用微信发给张子豪,张子豪就是她的第一位读者。因为只有张子豪能理解她的内心世界,只有他能读懂她的诗词。

  凌小玉感到,此时的她,仿佛已从苦海里,抵达了幸福的彼岸。而彼岸则是另一番景象,处处皆是艳阳天。

  渐行渐远的是伤心的苦涩回忆,愈来愈深的则是两度同窗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