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西北油田:困境挖潜 老区实现“硬稳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孔守曾

  今年以来,受地层含水上升、产能下降等因素影响,西北油田采油一厂老区稳产形势严峻。如何从困境中找出新路子,该厂转变开发思路,一方面从工艺创新措施入手,挖潜可动用储量,另一方面强化管理创新,提升生产效率。截至目前,塔河老区年综合递减控制在4.14%,日产油水平2600余吨,基本实现“老区硬稳产”工作目标。

  认识创新 老井也有“甜点区”

  “要实现老区稳产,必须找到新的储量接替阵地,首先要在地质认识上取得新突破”。该厂总地质师郭忠良说道。

  该厂油藏构造复杂,生产区块分散,技术人员打破传统思维,应用油田最新研究方法“823”和“223”工作法,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重新认识和评估油藏潜力。

  S72-2区块含水高、产量低,通过对储层研究分析,区块断裂带呈“带状”分布,这为采出剩余油提供了开采通道,于是他们重新估算储量,构建了“边部注水、核部采油”注采模式,开发效果得到改善,区块水驱控制储量由35%增加到40%以上。

  为了挖潜老区潜力,技术人员先后排查老井50余口,率先在TK346H等井实施“补孔改层”措施,目前累计增油达1万余吨,证明石炭系具有良好增油潜力。另外,在凝析气藏通过分析论证地震和岩心资料,在“良里塔格组”和“一间房”组发现油气显示,新增SEC储量1.25万吨。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零散区块较好的储层为砂岩油藏,通过研究发现,这个区块的石炭系也是一个‘潜力股’”。开发研究所副所长李满亮说。

  认识上的成功突破,揭开了老区神秘的面纱,为增加SEC储量和“硬稳产”奠定了基础。

  工艺创新 稳产有了“助推器”

  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低成本开发,是采油一厂始终坚持的开发理念之一,今年以来,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成为老区稳产的“助推器”。

  “气水协同”是碳酸盐岩油藏提升储量动用最有效的一种新工艺。就是通过注氮气和注入水共同作用,将难以开采的油层顶部剩余油,驱赶至采出通道。“目前我们建立了4种气水协同模式,优化注采井组4个,累增油5000余吨,新增经济可采储量14万余吨”。技术人员张勇介绍说。

  近两年,底水砂岩油藏含水持续上升,堵水便成为主要工艺手段。技术人员创新方式,首次将单井堵水改为“区域协同堵水”,扩大堵剂的波及体积,达到有效堵水目的。目前,实施的TK120H和TK108H的两口井日增原油16吨,累计增油近2000吨。

  YT2井组属于典型的河道砂油藏,控制储量近100万吨,但由于受平面非均质影响,水驱波及不均衡,挖潜难度很大,采出程度仅为23%。通过实施“冻胶分散体”调驱,有效封堵了水窜通道,提高了井间储量动用,目前有2口油井含水明显下降,日均增油7.3吨。

  该厂还通过实施“注提堵调”立体集成工艺,对低效井进行治理。“分散体调驱”“脉冲波压裂”“喷砂射孔”等一批新工艺使老井恢复活力,截至目前,共实施新工艺17项28井次,累增油2万吨以上。

  管理创新 效益实现最大化

  “我们要把‘依靠老井硬稳产’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落实,各部门要创新管理,统筹协调,形成稳产合力 。”该厂党委书记杨旭在生产会上这样说。

  “区块目标管理”就是该厂生产经营中最重要的一种创新形式。

  零散区块是该厂“欠账”最多的区块。技术人员采用效益指标“倒逼”模式,找出了影响稳产的主要因素:SEC储量大,但无效资产占比高。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采取以卡堵水、转抽为主的短平快措施,使经济开采储量变成油气产量,另一方面对无效资产进行处置。截至目前,该区块日产原油由301吨增加到目前的400余吨,实现了稳产增效。

  “异常井”管理的好坏,是保持老区稳产的关键。该厂定期对异常井进行排查和诊断,同时利用信息平台,对异常井实行重点监控,目前已在60口井完成抽油机远程启停装置,第二批109口井正在组织实施。

  “通过强化管理,异常井产量波动比去年日均下降了5吨,连续生产两年以上的长寿井达到了120口井以上。”李满亮说。

  对于高产井,则实行预警管理。通过采出程度和采速变化情况,提前控制见水风险,及时实行控液生产。同时,坚持24小时实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置,确保了高产井平稳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