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自主创新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融创论——自主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升级》连载之二十五

  ■ 梁勤

  第十三章

  中国企业融智创新中

  核心技能的打造

  一、企业技术创新应抓好的关键

  对中兴禁售芯片的事件,给中国企业敲了警钟。小小芯片可以瞬间让千亿级企业停工、万亿级产业瘫痪的情况值得深刻反思。当今,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发言权。

  (一)大企业应建立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企业是指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它们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大企业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蛟龙下海、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中小企业的微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小企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为1259万多家,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单位为29万多家。2016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简称“中小企业”)37.0万户。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1.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和“双创”战略的引领下,中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提供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

  目前,制约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技术人才短缺

  (2)资金短缺

  (3)信息资源短缺

  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国家、行业智库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相对较窄、较迟,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

  3.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是中小企业成为隐形冠军的必由之路

  (1)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

  (3)引进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4.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5.选用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往往采取模仿和引进战略,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差,成果转化率低,不能进行二次创新,容易陷入“落后——引进——淘汰——再引进”的恶性循环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支付外国的巨额专利技术使用费和技术转让费。另外,中国的中小型企业还存在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据统计,全国只有20%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试生产,最终转化为产品。而最终转化为商品并能形成产业规模的不足5%,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5%的转化率。只有切实提高中小型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和转化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重要主体的作用。

  由于中国中小企业大多数重引进轻消化,重引进硬件轻引进软件,重技术引进轻管理匹配,尤其是关键岗位的工匠培养与制造强国差距较大,不安分、不坚守、不专注的一线“软肋”,很难使中国中小企业的制造形成有自主产权的产品和专有技术。因此,注意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微创新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中小企业壮大的“基因工程”,是一条艰辛漫长的道路。

  6.加强政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形成相应的互动机制

  二、专利战略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一)专利战略落后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硬伤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来看,2016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4.31万余件,较前一年增长44.7%,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排名世界第四。

  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0.3万件,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百万件的国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6年国际专利申请数据,中国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申请总量排名中位于前列。

  专利对一国企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异常重要。一般规律是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阶段以前的快速发展时期,主要依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而欧洲、北美和日本的生产潜力增长的巨大源泉是那些永无止境的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涓涓细流。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繁荣不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秘诀是拥有大量专利支撑的自主创新。

  从整个中国经济来看,包括东部发达地区,人力资源正在遭遇刘易斯拐点,劳动力红利正在消失;环境存载能力已亮起了红灯;自然资源已经出现匮乏和枯竭状况,不但优势荡然无存,而且成为未来中国的短板和制约因素。资本投资的不可持续性已经暴露无遗,而且大量的投入没有引导与适应消费升级的新需求支撑,一方面造成产能过剩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暗度陈仓”、转弯抹角流向高位高危的房地产,埋下更大危机的“地雷”。发达经济体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

  但是,企业技术创新有两个特点:首先,技术创新是一种产出,投入大、风险高。例如,新药的研制离不开制药公司花费上亿元用于研制和测试;聪明而又幸运的人可以取得巨大回报,但也有很多失败的发明者或公司,最终以囊中空空如也而告终。其次,技术创新又是一种公共品。这就意味着,它可以同时被很多人使用而不被损耗。与此同时,产生这种发明的代价很昂贵,但复制它的成本却很低廉。技术创新的这些特性导致了严重的市场不灵,它意味着由于其他人可以很容易地复制这些发明,而使得发明者有时很难从其发明中获取合理的回报。而且,越是基础性的研究,市场不灵的程度也会越高。所以,政府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法律保护,以确保那些发明者能有足够的动力来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因此,关注和保护知识产权,不遗余力地保护专利及知识产权,依法打击侵权行为,让侵权者付出违法成本与沉重代价,为那些创新性的活动提供足够的市场回报,是政府依法治国、推动自主创新的基本职能。若企业一味任性地追求“短平快”的“山寨”版、“野蛮成长”,政府对“克隆”的技术发展模式又“睁只眼闭只眼”,放宽或放任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不仅严重打击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更严重损害企业乃至国家的创新生态与国家的形象。

  中国企业专利战略即获利落后发达国家绝对是中国经济的硬伤。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只能依靠自主创新来向前推进。这种硬伤不治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目前可喜的是,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尤其是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者、决策者、企业家精英们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在竞争性强的一切经济领域,必须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充分发挥作用,但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等知识产权必须依靠政府有形之手来严加保护。

  (二)特斯拉开放专利的战略举措值得思考

  美国时间2014年6月12日, 特斯拉公司CEO埃隆·马斯克在公司官方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所有的专利属于你》的博文,宣称:“我们本着开源运动的精神,开放了我们的专利,目的是推动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任何人如果出于善意想要使用特斯拉的技术,特斯拉将不会对其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之后,马斯克的这一举动,为特斯拉赢得了来自业界诸如“颠覆”“史无前例”“有勇气的创举”“值得尊重”等评价和赞誉。

  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特斯拉至今已积累了近300项美国专利及技术应用的专利组合,加上已拥有的国际专利,专利总数高达近700项。这些专利主要集中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结构、电池管理及发动机领域,都是电动汽车业中重要乃至核心的技术,甚至是影响电动汽车厂商生死存亡的“命脉”,厂商们通常会为专利设置严格的保护机制。那么,特斯拉为何大方到了做“活雷锋”的地步?这一事件显然不是马斯克要体现名垂青史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一时冲动,而是特斯拉董事会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其背后有着高深的战略思维。

  1.通过开放专利撬动行业发展,进而壮大自己

  2.通过开放专利提高其技术标准普适性,进而掌控行业未来发展

  3.通过共享充电站网络及商业模式,形成平台优势

  (三)创业公司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