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勇于向难题亮剑,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每一次物资供应当中,最终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 李娜 侯小鹏
“第五部分,油管的拉伸性能,请大家对屈服强度、钢级、最小冲击功等这8个方面控制参数方面进行论证……”6月13日,在西北油田物资供应管理中心会议室,分公司设备专家吕庆钢和技术人员正在紧张的讨论制定集团公司套管和油管采购技术规范。
西北油田特殊的地质结构决定了它所有的配套工艺都与众不同,在物资采购和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现有标准不适应,签订的技术协议与现场需求不一致、甚至根本没有标准可寻等因素影响生产。
6年时间,制定企业标准9个,获得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荣获西北油田分公司科技进步奖3个,技术革新奖2个,解决油田物资疑难杂症110项,为企业直接创效1亿余元,这是物资供应管理中心标准制定核心团队“钢钢工作室”14名成员近年来上交的一个成绩单。
解决生产难题
6月3日,TK260井场正在进行钻塞合采措施作业,看着油管短节顺利进入井下,司钻姜涛认真关注仪表数据,一切显示正常。
“目前,我们的油管短接全部按照“西北油田油管短接加工标准”执行,完全满足生产需求,再也没有发生过短接失效时间,取得较好效果。但在几年前情况与此截然相反。”西北油田设备专家标准者吕庆钢对于短接失效仍然心有余悸。
2011年到2012年间,连续11起油管短节失效事件,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只要听到油管短节失效的事儿,物资供应管理中心的技术人员们都会心头一颤。
作为物资供应的行家,如果买的物资频频出故障,对于物资供应来说就以为着失败?他们的“权威”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招来使用者的质疑,技术人员如坐针毡。
什么原因导致短接失效?这是涌上技术人心中的第一个疑问,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们走遍了所有短节失效现场调查研究,寻找失效发生的规律,通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短接加工“偏心”是导致失效的核心所在。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油管短节外螺纹管壁厚度减少1毫米,平均连接强度降低10%,而管壁增加0.89毫米,连接强度增加21%。而且上扣扭矩,随着上扣圈数增加,每少上一圈,连接强度降低15%。
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他们提出壁厚偏差、短节偏心度等5个关键控制参数,并将原来繁杂无统一标准的油管短节简化为5种基本类型,制定出西北油田油管短节的加工图纸,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加工图纸和质量控制标准,最终形成1个实用新型专利和3项企业标准和规范。
“按照新标准制造的短接不存在偏心,再也没有发生过断裂,安全性时效性得到全面提升,也消除了使用单位质疑。”参与标准制定者邓力这样说道。
该标准已经在多个油田执行并取得良好成效,仅在西北油田已经使用油管短节累计12000多根,油管短节失效事件下降为零,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0万元。
补充行业标准空白
现如今,在西北油田废旧油管再入井已经成“家常便饭”这得益于他们新制定的油管判废标准,彻底解决资源浪费难题,补充了该行业标准空白。
2017年以前,西北油田油管回收修复采用的是API SPEC 5CT标准,判废比例最高达20%,造成120万米旧油管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该中心技术人员通过调研,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了腐蚀坑探伤人工参考缺陷试样的尺寸基准的旧油管分级管理,先后完成了18组冲击试验,40组材料拉伸试验,2组材料……详细规定了一级油管、二级油管和报废油管的适用环境。
还对废旧油管通径和清洗、外观检验、无损检测和壁厚检测、静水压试验、修扣和更换接箍、标识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将修复油管分为一级油管、二级油管、报废油管,形成企业标准1个。
技术员应用新标准对已经判废的油管重新判定,盘活了各采油厂已判废油管12万根以上,节约采购资金9000余万元。
此外,技术员通过努力研发出的CST-ZT新扣型解决了177.8毫米套管内开窗侧钻钻井施工难题,缩短了钻井周期,降低了作业风险,提高了安全性,为西北油田老井储层改造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目前,西北油田使用CST-ZT及其衍生的TP-SFJ套管超过30井次,单口井能节约百余万元,累计节约超过300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1项。
“受集团公司物装总部委托,目前我们还有两个标准在编写,正是这种亮剑精神和凡事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让我们保供水平在行业里处于领先水平,保证西北油田多年来快速发展的需要。”西北油田物管中心党委书记赵立虎这样说道。
提升物资保供整体水平
25个人,上万种物资,17亿余元的采购金额,每天上千个电话……在西北油田物资供应管理中心采购部,工作量超级饱和,每名员工都像拧紧发条的钟表,紧张有序的高速运转着。
“我们的保供水平在集团公司名列前茅,这得益于我们全流程的标准化作业。”采购部李娜一语道破天机。
总部考核9项指标全线飘红,公开招标率、电子招标率油田板块排名第一;物资采购总额17.05亿元,人均采购额集团公司之最;推进框架采购,采购时效提升35天,框架协议采购达到94%,这是该中心2018年的成绩单,在2019年这一优势仍被刷新着。
乌鲁木齐,西北石油科研生产园区A108室,采购员林雪峰发完当天的最后一个催货函离下班还有十几分钟时间。
标准化采购是提升采购效率的关键。2019年他们结合近年物资设备采购需求的规律,筛选出32类物资设备开展标准化设计工作,实现了18类物资32个标段框架协议招标采购,目前实现框架协议采购率94%以上的目标,短了采购时间60天以上,采购资金节约率达到10%以上。
“标准化采购明确了采购物资的各项指标,缩短了采购人员反复核对,逐一问询的弊端,提升了采购时效。”采购员杨晓路这样说道。
炼钢、轧钢、车丝、那个环节多少天,在宝钢铸造车间,中心质量管理部朱稿林心里有一本账,他的任务是催交一批急需套管。
“生产厂家那边所有的生产工艺我们都非常清楚,几号该扎管,几号得热处理……每个节点都有明确标准。”朱稿林告诉记者。
今年来,油套管等油田大宗物资需求量加大,国内各大钢厂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各油田企业出现“抢”物资现象,买卖双方市场出现颠倒,顺北油气田的物资供应一度出现紧张。
面对考验,物资供应管理中心从内部和外部优化,明确定位,进一步理顺工作程序,提高系统性运行效率。
对内,成立了采购、质量、供应等项目小组,第一时间掌握生产情况,了解物资需求,及时对接。实时跟踪采购进度,及时掌握厂家生产及发运情况,不断催交催运,确保交货进度。
对外,中心深化供应市场分析机制结合政策环境、季节特点、供需关系等要素,把握油套管采购主动权,锁定钢厂资源,调整订货策略。
上半年,西北油田供给的24口油井和四个重点项目物资均实现了提前到货,采购周期平均可缩短近30天。
“标准化的采购、供应和检验是我们提升物资供应整体水平的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有自己的企标,有了这些“标尺”我们就能供的高效、供的精准、供的安全。”西北油田物资供应管理中心主任邢静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