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山东淄川:煤矿工人322张工资条见证28年变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闫盛霆

2.jpg

●退休工人刘万明晒工资存根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一块钱可以买什么?在形形色色的超级市场和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一块钱大概也只能买到一根不太高级的棒棒糖了。然而,如果时间倒退四十年,同样是一块钱,它的购买力可不容小觑。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一百块水果糖,可以买三十三根冰棒,一斤半猪肉,或者五十斤大白菜。一块钱的购买力拉开了年代的距离,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来说,在记忆的海洋中,打捞起曾经的岁月,忆苦思甜的过程愈发感慨今天的幸福。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有心人愿意去记录时代,他们当中有人用影像,有人用照片,当然也有更为独特的方式。

  在位于城区的洪石公园,每隔一段时间,一帮戏迷票友,都会聚在这里开开嗓练练声唱上一段,72岁的刘万明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休息的空当,老刘总会拿出他的宝贝,和这些老伙计们,一起分享远去的时光。

  “我1970年参加工作,1997年退休,上了28年的班,整个的钱条子我都攒着。”刘万明言语中满是自豪感.这就是老刘记录时代的独特方式,28年、322张工资单,老刘按照时间顺序一张一张贴在纸上组成一个册子,哪一年、哪一个月、上了几天班、请了几天假、吃了多少饭、发了多少钱,打眼一看一目了然。不论走到哪了,只要老刘拿出他的这件宝贝,总能引来一帮人的围观和感叹。

  “1980年我的工资52块5。”“那时候你的工资就很高了”这些同样是从那个年代走来的人,开启时空之门,去碰触属于自己的锅碗瓢盆。

  从1970年到1997年这是一个工人的28年,更是一个国家的28年。1970年10月,刘万明来到山东省淄博矿务局西河煤矿,当了一名井下矿工,那时候工人很少,整个村里也不过两三个工人,所以刘万明当个煤矿工人就觉得很光荣,感觉一步登天了。

  刘万明的老家在茶叶口镇下宅科村,四面环山,相对闭塞。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农民守着土地却填不饱肚子,能走出大山当工人,那可是人人羡慕的事情。“刚去的时候上一个班的薪水是1.45元,上了七天班,一共发了20.45元,这是第一个月。到了第二个月上了26个班,一共发了50多块钱,因为在家里没见钱,发这么多钱觉得非常高兴……”刘万明回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他说,自己从农村去煤矿,觉得食堂里的饭也好吃,都吃细粮,由于工作累,再加上年轻吃的也多,他第二个月的工资基本上吃了一半,实际发到手里的也就20多元钱,从那以后他吃饭就有所控制了,到了第三个月发了50多块钱。

  1971年5月,一个班的工资由1.45元提到了1.71元,不到三毛钱的涨幅,极大了提高了矿工们的积极性,每个月刘万明都保证20多天的出勤率,再加上从吃饭上控制开支,一个月的工资都保持50多元。50块钱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在上世纪70年代,面值50元的人民币,山村的老百姓甚至一辈子都没见过。过年回家邻居杀猪,刘万明去买肉拿出10元钱,被乡亲们羡慕得不得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对于长期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来说,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似乎没有强烈的敏感度,唯一的感受就是工资单上的工资率。1971年到1980年,工资从1.71元涨到了2.33元,80年代,2.4元、2.85元、3.06元、3.53元、3.92元、4.04元、4.2元……刘万明工资单上的数字不断跳跃,工资一直涨到了200元。1988年工资单的扣款一栏中吃饭费没有了,而是多出了一项卫生费……

  从1997年退休至今,22年时间刘万明几乎每年都回单位看看。1970年走出大山来到西河煤矿,23岁的刘万明已经为人父,农活全靠妻子维持。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乘车从莱芜到西河煤矿需要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可是40多年前,要是从矿上回趟家,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茶业镇距离淄博七八十里路,有时候步行,怕耽误上班,又想在家多干点活,每次回家刘万明都走得很晚,到了路上都是一路小跑。

  淄川区大岭社区原西河煤矿矿区所在地,今天依然保持着上世纪老矿区的生活原貌,过去刘万明的家就在这里。被粉饰一新的四层小楼看上去还不算破旧,可是一进楼栋,破旧的楼梯和老化的栏杆、电线已经掩饰不住它的年代久远。过去的老邻居,很多现在都还在,多年未见分外亲热。刘万明的家住在三楼的301,1987年妻子李俊英通过户口农转非跟随刘万明来到了矿区,分到了第一批楼房,尽管50多平方米的房子略显拥挤,可是入矿18年后,刘万明一家终于团聚了,这才有了工资单上每个月五毛钱的卫生费。而每天下了班,能吃上家属做的的热乎饭,刘万明工资单上在食堂吃饭的饭费,自然没有了。“那时候很满足很自豪啊,住上楼了,才盖起来的时候怪新啊怪好看,现在破了。”刘万明回忆道。

  时隔近半个世纪,当年一起下过井的老伙计,如今也都已经头发花白,坐下来翻看刘万明收藏的工资单,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来了。

  “一看见钱条子就好像看见当年了,很亲热”“我没事就在家翻翻这个,一看眼里就湿乎乎的”距离矿区两公里,就是刘万明和他的老伙计们奋斗了近三十年的地方--西河煤矿。历史上淄博是有名的煤城,而淄博的煤炭工业尤以淄博矿务局名气最大。西河煤矿正是淄博矿务局下属的十一个煤矿之一,然而2005年这个存续时间长达百年、曾容纳6000多名职工、年产煤70多万吨的煤矿,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像刘万明这样的矿工们原来都是坐着皮带上下井,来回传送。曾几何时,蒸汽火车往来穿梭于矿区,一列列火车承载的是这个蓄势待发的国家的希望,更是西河煤矿6000多个家庭生活的希望。

  时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从1996年开始就有了公积金和医保了,到了十一月的时候也有了养老金了,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了。1997年7月刘万明退休了,28年的井下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8年间刘万明上工7329天, 322张工资单,见证了刘万明风风雨雨走过的28年,更见证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发展的28年。

  如今老刘和老伴回到了莱芜老家,搬进了城里,每月工资4000多,溜溜弯唱唱戏是老刘生活的日常。“从几块钱到四千多块钱,变化太大了。我现在主要是出去玩玩、唱唱戏,今天的日子这么好,我的养好身体、保持好心情,争取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刘万明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