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信息化产业和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有非常多的结合点,我们要在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着手建一个VR或者AR实验室或者工作站。”作为中央组织部国家“万人计划”的科技人才、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向生建表示,与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合作,前景看好。

向生建是四川久远新方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带领公司自主完成了成彭高铁、四川油气田江油基地灾后重建智能系统工程、天府软件园智能园区系统工程等大型项目,以及大连地铁2号线、昆明地铁1、2、6号线安全门系统工程、郑州地铁1号线、杭州地铁4号线屏蔽门系统工程,社会效益显著,经济效益10多亿元,成为轨道交通智能信息系统行业领先企业。作为专利的发明者,向生建拥有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注册商标等300多项知识产权,进行了50多项国家计划、军事课题、自主创新项目的研究与实施,取得了40多项科研成果,成为了大数据和信息化产业的领跑者。
记者:大数据、信息化和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有哪些结合点?
向生建:我的公司是做智能制造的,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有设计学科,智能制造和工业设计的关系就太密切了,可以说是市场上最重要的一环,而且现在的设计都是远程的,现在追求的不是规模化,而是追求针对客户个体需求的定制化生产,A客户和B客户是不一样的,但是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就做得到定制化生产,原来传统的生产方式很难做到,就算做得到但是成本很高,所以说智能制造与工业设计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的服装设计和大数据、信息技术关系也是非常密切,比如说对流行色的预测等等,就可以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进行跟踪分析。最近我们也研究了一些案例,就是利用大数据的技术跟服装设计结合,如像现在的女孩子试衣服,以前都要去试衣间试一下看合不合适,而现在穿在身上好不好看,甚至怎么搭配,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我们还希望将来将信息技术做到不仅是空间上的效果,还要有时间上的效果。举个例子,我两年以后穿这个衣服是什么效果,那肯定是只有信息技术才做得出来,通过数据的预测,还要通过算法来模拟仿真,像这种情况,大数据和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有非常多的结合点。还有我和学院莫院长商量要在服装学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就是VR和AR,现在是体验营销时代,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所谓沉浸式的体验。比如说我们平常眼睛看的,耳朵听的,将来甚至触觉和嗅觉都可能利用信息技术仿真出来,这个就是用VR和AR的技术来打造。我们最近准备马上着手建一个VR或者AR这个实验室或者工作站,拟建在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作为中国高校,我们希望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能走在前面。
记者:在打造成都文创名城中,如何与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跨界融合和发展?
向生建:成都市推进“三城三都”建设,其中就有将成都建设成世界文创名城。前段时间四川省召开文旅发展大会,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亲自做了重要讲话。武侯区是成都市的文创高地,因为包括武侯祠和锦里都在武侯区的范围内,它是以三国文化为核心来打造的,我们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也会跟武侯区在这些方面做沟通和商量。成都市文创名城规划中提出了打造“八街九坊十景”,文创名城有一部分或者比较重点的内容可能会在武侯区,我们都会和武侯区联合起来打造,另外和成都市的建设肯定是全面的合作。我和川师大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就是在这些情况下结缘,走到一起,也希望在这方面跨界融合发展,希望在这方面做些工作和探索。
艺术要有创新,可以在很多方面创新,也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实现创新。我们刚才讲的一些体验,就像穿衣服,如果不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不可能实现时间轴上的仿真的。原来最多是空间上的,前五年是什么情况,后五年是什么情况,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是做得到的。比如说像是女生买衣服,这条裙子明年能不能穿,后年能不能穿,可能好多人明年长胖了就是穿不了。男生的话,像一般做套衣服都要穿好几年,特别像西服,但是如果大家都能穿上定制化的西服,自己也会觉得这套衣服是专门为我定制的,也会觉得有价值感,尊崇感。现在需要的都不是大众,而是小众,都是想与众不同。
记者:向教授学的什么专业呢?
向生建:我本科学的数学,研究生学的密码,博士学的计算机。现在计算机是基本工具,各个领域都会使用到。计算机对广大民众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所有人都得会,另外一个层次是面向专业人员的,是编程。我到四川师范大学,他们最主要的任务是育人,一些教育理念我顺便讲一讲。计算机的学习是必须得积累的,就像现在社会,你如果不会开车,不能说不能生活,但是却极为不方便。像是word,office、ppt、电子表格等这些基本办公套件都要学会使用;对于计算机编程,那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比如说我们都拥有汽车,都开汽车,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把气缸的工作原理搞清楚。一般的老百姓没必要去了解计算机是怎么运行的,更没有必要去搞算法,但程序设计却是是专业人员的基本功。
【向生建简介】
向生建,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经理,成都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成都市青联委员,中国智能卡专委会高级会员,中国软件协会理事,中央组织部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他主持和参与了几十项国家和军队的项目、系统、工程和课题,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科技进步奖励,发表论著多篇,获得国家专利等知识产权300多项。
(本版由本报记者樊瑛、张建忠采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