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社会、客户、股东、员工这四方面形成公司的发展矩阵,贯穿始终的是价值观的感召。均好,才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义。
■ 宁高宁

我们提到均好性、持续性,提到国际领先的企业几十年以来持续进步,而在中国企业能活五年、十年已经不错了,过去这一两年很多大企业出了问题。这就是差距,因为人家可以做到均好,从而实现稳定增长。当然,均好也会带来问题,就是太慢了,太保守了,创新不够了。不过,这也只是有可能,并不是必然。
第一,社会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目前成了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这个理念和目标在很多特别是比较大型的国际化企业里面,几乎是第一位的,超出了股东,超出了员工,超出了一般的盈利。
其中包括很多内容:企业公民、社会责任、HSE管理体系、诚信有为、税收就业等。此外,我们还是个民族企业,今天说到社会责任,民族企业应该有一点民族性。我们还必须是很高尚的一伙人,道德情操非常高尚,目标非常远大,社会责任感强,对社会的关爱非常重,自我使命感很强。同时,HSE还要管得好,税收还要好。
当你发现企业里的人非常高尚、对社会作用很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实现,是通过企业努力来实现的,这对企业自身来说,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我希望,今天这个模型的起点也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起点,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虽然说起来比较虚,但不做这个工作就会不能持续发展,就会不断受到挑战。
第二,客户
客户就是市场,这是最终检验我们的一个关口,一个标准。这一关过不去,企业肯定要完蛋。先有观念,再说行为,客户这方面也是一样,我们要先树立一个理念,即“以客户为中心”。从这个理念出发,可以延伸出市场检验、产品创新、研究发展、科学至上、战略引领、行业洞察、一体化商业模式、卓越管理、效率成本、产业布局、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
其中,战略引领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公司资产组合战略,即进出有序、行业洞察,也就是不断调整资产组合,不断适应市场对行业的需求;第二个层面是企业竞争战略,比如说一体化,行业确定之后可以做一体化、降成本、做研发、做好产品,这些都是企业竞争战略。
关于一体化大家讨论很多,巴斯夫的一体化战略就做得很好,在中国他们要再建一个升级版的路德维希港。一体化包括了产品、研发、市场、信息,资产组合的一体化,具体来说,上游、下游怎么做;销售怎么做;研发怎么做;生产上下游、销售渠道、研发怎么联合;信息系统怎么联合,等等,在这里面就有价值创造,协同效应也就出来了。企业的整合绝对不是简单相加,一定是化学整合,不是物理整合,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有机联系,不是简单的相加。
一法通,万法通,企业管理的方法都是相通的,真正领会把握了,去做其他行业也照样可以,逻辑是一样的。
第三,股东
股东,在管理课程里讲得比较少,大多不把他当成管理逻辑的一部分,但股东这点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作为国有企业,国家是大股东,当然也有小股东、合资股东。股东利益包括了规模、回报、ROCE(已动用资本回报率)、业务整合、治理架构、引战混改等诸多因素。
我再次强调ROCE这个概念,它体现了占用的社会资源。特别是国有企业,几乎你占用的所有的钱都可以被认为是资本金。
必须把国家利益的理念先树立起来,我们就是放牛娃,这头牛是国家的,不是你的,你把牛放好了,你可以喝杯奶,但不能吃肉,你吃肉就要把牛杀了。要意识到企业不是个人的,当我们做的时间长了,企业做得比较成功了,很容易会有这个心态,认为这个企业我说了算,不是这样的。不要说中国企业,国外企业也不是。
必须首先把打工者的身份踏踏实实地定下来,可以试图改革这个体制,对打工者有更多的激励,从而使公司发展得更好一些,但是不可以违背、跨越、损坏这个规则。
首先,要做好我们的企业,提升回报率、ROCE,知道我们和好企业的差距和努力方向。第二,希望通过引战、混改,让股东取向更市场化一些,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达到规模、回报率、ROCE这些目标。
必须知道,如果我们在同行业没有新的资本进入,如果我们的回报率持续变低的话,有一天一定会毁灭,因为回报率高代表着创新投入和股东支持。
第四,员工
虽然把员工放在最后,但是员工作为企业经营要素里一个非常根本的要素,几乎是企业效率管理过程中第一位的。一个企业如果能够真正地让员工从心底认可这个企业的理念、使命、战略、经营方式,对员工的评价出于公心,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完全将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最高境界。
当然,有的企业管理员工靠严苛的纪律、打卡等,这在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是需要的,但这样管理的员工不会有创造力。员工是最重要的资产,企业必须要有这个理念。过去大家把员工当作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来看,因为应付未付工资放在负债项下,但实际上员工是资产,而且是伸缩性和潜力最大的资产,也是最难评估的资产。公司的成功就是因为员工的成功。
但是如果只有员工,体制不对、战略不对,企业也成功不了。这个模型里任何一个要素不能独立决定企业成功与否。企业这几个要素要呈现均好性。因此,对这些要素中出现缺陷的地方,要有专门的人和队伍去改革和改善,否则会连累企业整体发展。
作为员工来讲,第一就是文化理念。企业文化这个事说得很多,重要性评价很高,但是大家抓不着、摸不着,不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也很难去建立这个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员工发自内心的东西。我以前写过一篇小文章,说企业文化就是散了会以后,员工在走廊里说的话。比如今天开会结束后,路上大家坐在一块儿,有几个反应:第一,完全不提今天的会,高高兴兴回家;第二,发牢骚,抱怨会议没用;第三,继续争论这个会,这应该是最好的反应;第四,称赞这个会太好了,这是完美的反应,但是不太可能。认为会议的内容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还希望继续争论,这就很好了,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
从这点来讲,我们大家必须发自内心地从公司使命、理念和战略出发思考问题,重视每个员工的利益,发挥每个员工的作用,共同打造公平、包容、阳光、透明的企业。公正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一种信念,比宗教、比任何教育都要影响人们更多的一种思维。每个人在公司里职务不同,不可能都当董事长,这没问题,结果不一样不怕,过程的不公平是问题。如果在一个公司里,公平性受到根本挑战,做事情不是出于公心,这个公司就不行了,文化变坏了。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一把手文化,不太正确,但是一把手一定是一个对外影响力最大、放射性最强的人。从这点来说,员工共同的行为形成企业共同的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一种可预期的员工行为。
我们这一代人如果按照既定的战略走下去,只要看准了往前走,在价值观、理念上有一个认可以后,会发现这样做对员工最好,对公司也是最好的。人的素质提升一定是从员工早期选择、提拔、评价、考核里,用一个公平、公正、科学的标准来服务战略,员工素质慢慢就提升起来了。
组织架构大家讲了很多,管理方式是战略管控型还是资本管控型、运营管控型,这个可以研究。把组织架构拿出来,团队、薪酬福利,建议每个人拿出来更细地去比,更细地去优化,对不同的业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员工的成就感和发展。员工有职业生涯,我希望员工在我们公司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挣点工资,而是工作一段时间后不光技能得到提升,他的理念、认识、对公司管理的洞察、理解都得到提升,变成更好的一个人。
我们必须这么做,才能保证整个公司会运行好。每一个因素都是大气层里面的因素,不是说盲人摸象抓到一块就搞这个,搞完了,可能有小作用,大部分没作用,因为会被其他因素掩盖掉。
如果战略错了,再激励也没用。如果HSE没有做好,再去搞节约成本也没用。企业的难处和对企业经理人要求的难处就在于他的多元性和均好性,为什么这个对企业比较难,就是因为这样。
作为企业,加上市场竞争面临的更复杂了。企业有几万、几十万的员工,有可能比一座城市的人口都多。但是,今天我们尽量地去把它在复杂的系统中逐步分类,找原因、找差距,有行动、有反思,才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