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打破家电“小病大治”背后的利益共同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何勇海

  家电售后服务中的乱象一直让消费者头疼不已,这一问题在今年央视3·15晚会再度遭到曝光。由于这些售后服务商并非消费者随便在网上找的杂牌军,而全都是由这些家电企业所签约授权的,因此让消费者感到更加防不胜防。

  “小病大治”是家电售后服务中“年年说,年年有”的老大难问题,让花了许多冤枉钱的消费者怨声载道。比如洗衣机漏水,维修人员明知仅是排水管破损,却谎称需更换滚筒,让消费者花了数百元。去年6月,上海消保委为调查取证专门租房,将一台空调的万能遥控器设置为乱码,找了11个商家维修,结果竟得到电脑板故障、缺少制冷剂、电子元器件故障等各种不同说法,还有人高价售卖遥控器,收费最高达730元。事实上,维修服务商只需对码准确,就能使机器重新正常工作。

  每当有“小病大治”现象被曝光,相关家电企业往往会采取处罚特约售后服务商的办法应对舆论,最多将与特约售后服务商解约。处罚特约售后服务商不过是“隔靴搔痒”,毕竟,特约售后服务商不是家电企业自己旗下的,特约售后服务商向家电企业交了罚款,损失还得通过对消费者提供售后服务找补回来。家电企业处罚特约售后服务商的结果,反而可能是变本加厉的“小病大治”。

  该怎么防范家电售后服务的“小病大治”?首先要破除家电企业与售后服务商这个利益共同体。目前,家电企业面基于市场分散、销售量大以及节省成本之故,基本都是将家电售后的安装、维护与维修服务分区域外包给第三方服务企业,家电企业要将安装费等基础服务费划拨给服务商。为保障服务商的经济利益,也为保障服务商愿意与之合作,不少家电企业允许服务商玩些“增值服务”的花样,比如为用户推荐收费项目,对“小病大治”也就监管不力,甚至“睁只眼闭只眼”。

  要破除这个利益共同体,进而保障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与合法权益,家电售后服务应该杜绝外包,分区域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站。据统计,家电企业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建服务站,一个站点一年的运营成本约80万元,三四线城市约为30万元。成本肯定比外包高,但家电经营拼的主要是售后服务,售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损害的是品牌形象与长远利益。如果一家企业运营一个服务站成本扛不住,多个品牌可以共享此站点,同样可以节约成本,何况很多售后服务也可以规范收费的。

  打破家电售后服务行业的变相垄断,也是重要一步。中消协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认为,“现在的家电售后服务都是厂家特约或者推荐给消费者找谁服务,厂家对一些维修零配件也只供应给自己的签约服务商,这从客观上就造成了消费者没有选择权”,他认为家电售后服务应市场化,不该再人为地设置门槛阻挡市场竞争,当真正的有品牌、有口碑的家电售后服务商出现,消费者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按需选择服务了。培养叫得响的家电售后服务品牌,确实是眼下值得考虑与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