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建平
投笔从戎,历练军人优秀品质
1987年的深秋,一曲《血染的风采》在祖国大江南北热播传送,学习和弘扬“老山精神”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正值青春年华的胡雪峰毅然放弃在四川自贡市高硐小学五年级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工作,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投身到火热的军营,成为被中央军委授予的云南边防某部“扣林山作战英雄营”光荣的一员。当年,他家乡的《自贡日报》在头版头条以《不当教师当大兵》刊发了他的从军事迹。
三个月的新兵集训结束后,1988年1月,部队首长从档案中了解到他在参军之前就已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了300多篇新闻作品,并且有多篇文章在省市一级获奖。部队正好在挑选写作人才,很快他被调到团政治处担任专职新闻报道员。到机关后,他并没有放松自己,而是更加勤奋努力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每天不分白天黑夜,下连队到基层走访官兵,挖掘新闻素材,只要听说有新闻线索他就会立刻背上照相机奔赴现场。有一次,部队进行全副武装野营拉练,要求每天翻山越岭行军100公里以上,并且要穿越一片热带丛林气候的原始森林,然后武装泅渡红河。作为新闻报道员,他一路跟随部队拉练。晚上露营,疲惫的战友们都已进入了梦想,他还在帐篷里点着蜡烛、忍着酷热和蚊虫的叮咬,趴在被窝里撰写拉练中发生的新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他就在《解放军报》、《战旗报》、《云南日报》、《青年与社会》等报刊杂志发表新闻作品200多篇,其中,《猫儿洞中看电影》在成都军区战旗报社“边防日记有奖赛”征文中被评为优质稿。与此同时,成都军区结集出版的军旅丛书以他在《战旗报》发表的《十八岁以后才明白》文章为书名,书中收录他多篇军旅文章,深受官兵喜爱。他还被《战旗报》、《云南日报》、《红河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为了表彰他为部队宣传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部队为他记三等功一次。在云南边防部队服役三年,他先后在省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发表新闻作品、杂谈言论、诗歌散文等700多篇,年年荣获部队嘉奖,并且还发扬风格,主动将第二次荣立三等功的机会让给其他同志。由于出色的表现,他于1990年3月终于实现了入伍时的理想: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新时代工匠
1991年5月,胡雪峰退伍后被分配到国家一级企业、国家首批质量管理奖企业——自贡硬质合金厂宣传部担任宣传干事兼厂电视台新闻节目主编。拍摄电视新闻对他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行业,但他不畏艰难一边虚心向老同事拜师学艺,一边买来大量电视新闻摄制方面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没多久他就成为了电视新闻节目策划和编辑摄制的行家里手,并考取了摄影师资格证书。由于厂电视台人手有限,他除了要完成企业对内对外宣传工作外,还要负责厂电视台每周新闻节目策划拍摄和编辑制作以及企业内刊杂志的编辑组稿,工作任务相当繁忙。每天上班像打仗似的,刚从车间采访拍摄完回到办公室,电话铃一响又扛起摄像机赶赴新闻现场。回来后又得赶紧写稿、编辑制作,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到家。
有人劝他说:“工作是做不完的,又没加班费,何必那么亡命呢?”他总是笑着说:“我是一名党员,既然干上这份工作,就要尽心尽力干好,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同志们的期望。这点苦和累比起那些坚守‘猫儿洞’的军人们差远了!”1997年6月27日,自贡发生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洪灾,他所在的企业由于地势较低,受灾最为严重。当时,洪水冲倒了三米高的围墙扑向车间,车间里有大量昂贵的设备和仪器以及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面对洪水,车间的干部职工不顾危险奋勇抢救设备和物资,场面异常感人。胡雪峰扛着一台十多斤重的老式摄像机,淌过齐腰深的洪水,从一个车间拍到另一个车间,整整拍了七八个小时……回到办公室才发现脚底被刺破。到厂医院简单处理后,他立即赶到编辑室加班加点制作出工厂干部职工抗洪抢险的专题片《中流砥柱》。此片播出后产生强大反响,领导要求连续播放一周。
他敬业、专业、爱业、乐业的精神深深地影响和带动着身边人。大家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专心专注,厂电视新闻节目也越办越精彩,深受广大干部职工的喜爱,成为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阵地。据统计,他负责厂电视台新闻节目期间共策划拍摄了30多部各种题材的专题片和宣传片,其中专题片《闪光的铺路石》荣获自贡市首届党员电教片评比二等奖。2001年他担任政工党支部书记后,依然笔耕不辍,连续多年被《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有色金属》杂志、《四川工人日报》、《自贡日报》、自贡电视台评为优秀通讯员。2002年,他撰写的理论文章《创新,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荣获自贡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三届“入选作品奖”。他先后多次被自贡市委和企业党委评为“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党员和民兵预备役先进个人。
2006年,他被借调筹办自贡第一张市场化媒体《今日晚报》。报纸正式创刊后,凭着热爱新闻事业的一份情怀,他决定留在报社工作。从办公室主任、总编室主任、一直干到总编助理和社长助理。在报社工作的几年里,他协助社长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并组织策划和成功举办了“全国晚报记者看自贡”大型采访活动,受到自贡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2008年,为整合资源,促进发展,自贡市委决定《自贡日报》和《自贡晚报》整合。他辞职应聘到华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综合管理部副部长,主要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和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华西能源工作的短短的几年里,他参与总结提炼了公司《文化宪章》和《员工手册》编辑制作,使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了明显进步,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了较大提高。
甘于奉献,永葆军人本色
军队的大熔炉造就了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无论在哪个单位哪个岗位工作,他都始终以一名优秀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2011年11月,在四川省企联领导求贤若渴与激情的感召下,他应聘来到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简称“四川企联”)担任宣传文化中心主任。当时恰逢四川企联成立30周年,正在筹备30周年庆典。报到的当天领导就交办他一个艰巨的任务,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四川企联成立30周年纪念画册的编辑制作,确保在庆典上发放给参会嘉宾。虽然初来乍到,困难重重,但他没向领导提任何要求、没有任何借口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他连续一个月天天加班至深夜,硬是赶在庆典之前编辑制作出四川企联第一本精美的纪念画册,赢得领导和同事们的广泛赞誉。
企业联合会是企业和企业家的“家”,为企业和企业家服务是企联的宗旨和使命。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他牢记“博采众长,勤学修为”的四川省企联学习理念,运用休息与碎片化时间努力学习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新知识和业务技能,强化知识短板的补齐和企业管理系统理论的“补课”,先后取得高级政工师职称和国际管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已担任省企联秘书长助理的胡雪峰同时还兼任了四川省企联宣传文化中心主任、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四川省企业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兼任的职务越多,意味着肩负的责任越重。为此,他时刻牢记省企联“纵横正有凌云笔,圆梦需靠实干家”的警句,勤奋工作,努力进取。为了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作用,他动脑筋想办法,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研究会理事会的建设,通过调研、走访、沟通,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将全省很大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的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等主要领导吸纳进入理事会,使研究会理事会成员由过去6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人。并且每季度召开一次理事会,研究探讨和交流分享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与此同时,坚持每年举行一次盛大的全省企业文化年会。
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企业文化年会已成为四川企联近年闻名中企联系统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之一,受到了在川企业和企业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在多次被四川省企联秘书处评为“先进个人”的基础上,2016年,胡雪峰被四川省经信委直属机关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6年至2017年,他按照企联领导的安排部署,牵头策划并成功组织举办了两届“智慧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会议规格高、效果好、影响大,潘云鹤、钟登华、陈纯三位院士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邵宁、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工信部原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等六位部级领导及专家出席会议。这在四川企联历史上前所未有,为提升四川企联的影响力和品牌力、助推智慧企业成果成为国家级品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项成果也荣获了全国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四川省2019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清华大学授予“智慧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基地”。为此,成果主研人国电大渡河公司总经理涂扬举在公司内部总结会上,号召大家学习四川省企联胡雪峰团队这种敬业、奉献、高质量的工作精神和执行力。中企联驻会副会长尹援平称赞四川企联企业文化品牌建设走在了全国企联的前列,部门负责人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任劳任怨、勇挑重担、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值得学习借鉴。
长期以来胡雪峰都格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近两年,由于整个经济环境不太景气,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一些困难,作为企业“娘家”的企业联合会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企业“把脉支招”、“雪中送炭”,成了考验企联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又一次难得的机会。为在工作中不断有新突破,他认真研究中央和四川省里有关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努力践行省企联“融智创新,敬业奉献,维权服务,自强自律”的价值观,积极为企业融智创新、文化引领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近几年,他随同企联领导走访调研企业500多家,为100多家企业提供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品牌建设、重组改制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和辅导培训,受到企业和企业家的欢迎和好评。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新闻报道、管理论文、调研报告、企业诊断报告等300多篇,在四川企联秘书处内部目标任务考核中连续三年业绩名列第一,成为了中国企联系统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