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改革开放40年国防经济发展与创新” 研讨会综述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由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国防经济发展与创新”学术会议暨2018军事经济研究中心年会于11月16日至17日举行。来自军队和地方的一百余位专家学者共聚江城武汉,围绕军民融合、学科建设、资源配置、装备经济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积极深入研讨,取得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一、关于优化国防经济资源配置

  与会代表认为,实现强军目标,实现国防资源优化配置是关键。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快速拓展,要求我国大力加强国防经济建设,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保障。有代表指出,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构建军费资源集中统管体系。如何确定国防支出的比例或规模是国防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问题之一。总体上,国防费整体规模应该与国家经济水平相匹配,要加强国防费在各军种间的合理分配,加大武器装备与军事科技的投入力度。

  从世界主要国家国防支出的经验来看,超高水平的国防负担对国民经济会产生负面影响。我国国防开支在军费补偿期(1998-2016)具有正的规模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因而,在内需不足的经济环境下,应继续坚持适度增加国防开支,在完成国防支出历史补偿的同时,提高现有资本存量的利用率;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放大国防支出对国民经济的乘数效应,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实现国防开支正向外部效应。

  习主席反复强调,要坚持需求牵引、规划主导,科学配置财力资源。军队领导指挥和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后,军费管理制度整体性变革迫在眉睫,通过预算统管、严控标准、规范采购、集中结算、绩效通评的方法,逐步实现军费集中统管和财力资源科学配置。通过对美国国防部的中期支出框架的形成及发展的经验来看,实现国防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工作,因而应积极借鉴美国国防预算的规划——计划——预算——执行系统,实行中期滚动预算管理,提高国防经费预算管理的决策水平和国防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将绩效管理应用到当前我军军费管理领域之中,是提升我国军费管理水平和军费利用效益的内在要求,继续落实军费绩效管理,可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健全绩效管理的流程、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等。通过基于动态平衡计分卡的国防费绩效指标评模型,可有效整合平衡计分卡和系统动力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支出进行动态的绩效评价、改进及预测。

  国防金融是近年国防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现代国家的兴起过程就是一部金融发展史,金融进入到国防领域是军事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有学者借鉴美国、欧盟等在国防金融领域理论与实践经验,初步搭建了涵盖了军事人力的金融因素、私营部门的国防参与、国防合作与防务基金、国防科技的金融支持、战时军费与军事行动等的国防金融研究框架体系;从金融支持国防建设渠道和模式来看,应着眼构建包括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信贷体制、股权交易市场、私募债、基金、资产证券化、PPP模式等金融工具在内的国防金融支持体系。

  二、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会议认为,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把握融合边界,打破利益藩篱。要确立“大国防”观念,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军民融合;要拓展军民融合领域,在海洋、空天、网络等更广范围推进军民融合;要发挥经济科技优势,在更深程度上中深化军民融合。有代表认为,要从制度切入,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以规范各方利益主体的行为;要依托军队优势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发挥好金融功能,为军民融合发展注入金融催化剂。

  国防科技工业是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的历史发源地、成果丰收地,更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潜力蕴藏地。积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国防科技工业“一贯彻三坚持”“一目标三职责”的发展方针,要求准确把握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军民融合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的交汇点的战略地位,把握国防科技工业的使命任务和发展规律,创新发展党的国防科技工业理论,为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和战术指挥。有学者以国防工业布局的特征、“三线建设”前后的国防工业布局情况及工业区位理论等为依据构建的国防工业布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国防工业布局应兼顾经济性与安全性,其调整优化应着重调整三线划分、警惕强国威胁,聚集同类企业、分散异类集群,削弱当前隐患、重视库存建设。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金融政策关系到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资金政策方略、事权财权界定、投资融资模式、资源共享机制、资产所有权等重大事项,发挥着资金保障、制度安排、利益关系调整等重要作用。军民融合财政职能包括聚焦提供军民融合核心公共品、着力发展军民融合主要公共品、适度参与军民融合商务公共品三个层次结构;财政政策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包括注入财政支持资金、改善军民融合的市场环境、体现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引导军民融合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财政政策支持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径则有龙头带动型、专业领域带动型、迁移聚集型、科技推动型等。

  军民融合产业是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加大金融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力度,推动军工产业产融结合,将充分发挥金融业资源配置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当前金融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发展观念与现实需求、制度运行与企业投融资、产业发展与内外环境之间,体现为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多元化融资体系不够完善、融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因而,拓展金融支持渠道和手段可考虑设立专属银行、成立军民融合专项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推出军民融合产业的专属化的金融产品等。总体上,应围绕军民融合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从构建军民融合产业的金融布局、耦合军工企业与民营企业关系、健全军民融合产业的投资制度和风投机制、建立产业保险政策等方面着手,构建“分工明确、管理高效、优势互补、效益明显”的军民融合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也有学者提出了军工产业产融结合的基本框架:紧密依托现代资本市场与现代产权市场,以股权运作管理为纽带,通过基金投资、金融信贷等活动完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投资链,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完善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的产业链,在投资链和产业链管理之间全程建立紧密联系,促进二者衔接配套、相互促进;通过确保军地资本与业务双向融合、实施差异化的产融结合策略、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审慎稳妥等措施建立完善军工产业产融结合模式。

  三、关于国防经济动员

  与会专家认为,将国防动员融入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是当代主权国家面临的内外部安全威胁发生根本变化后,对国家政权管理国家安全事务的理念、制度、机构、手段进行改革的制度结果。以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为标志的国家危机管理体系框架的建立,要求对国防动员体系功能、能力生成模式和体系结构进行重新定位,建立健全与应急管理体系融合衔接、促进国防动员应战功能跃升、提升国家危机管理整体效能的新型国防动员体系。国防动员是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也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抓手,可考虑从强化发展理念融合、强化发展规划融合、强化体制机制融合、强化政策制度融合、强化保障资源融合等方面推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装备动员作为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面临着整体建设“分离”还是“归位”、参与主体“精简”还是“多元”、动员准备“属地为主”还是“行业为主”三个困境;加强装备动员管理,需要以逐步健全的体制建设促进装备动员需求与供给的对接、以不断完善的机制建设缓释装备动员需求的不确定性。有学者认为,国民经济动员是为战争服务的,军事功能是国民经济动员的核心功能。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军队新的组织架构下,国民经济动员应重点从资源配置重组、应急应战衔接、协同机制对接、兵员保障链接和动员力量联结等方面加强建设。(白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