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将完成10-15家企业数字化诊断
日前,成都高新区经济运行与安全生产监管局召开企业数字化诊断试点对接会,发布了成都高新区数字化制造诊断模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诊断工作流程。记者了解到,今年内,成都高新区将完成10-15家企业数字化诊断,并在2019年全面铺开制造企业数字化诊断工作。
遴选6家智能制造服务商 完成54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摸底
企业数字化诊断是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第一个环节,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自动化控制、数据共享等智能制造技术,进行情况分析和判断的手段。“数字化诊断能够帮助企业精准找到智能制造方面的优势劣势,促进企业根据报告即行即改,对下一步升级规划有重要作用。”成都高新区经安局副局长张敏介绍,数字化诊断是成都高新区践行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然而,智能制造是一个庞杂系统,涉及到诸多工业软件集成应用、智能装备、设备联网、数据采集分析等,需要全面系统地规划布局。“由于建设初期缺乏整体规划,尽管企业付出很多IT智能化投资,但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收效甚微。”张敏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经安局就谋划并启动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诊断工作,对企业进行网络化、数字化等全方位诊断,以对企业提供完整的可分阶段落地实现的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的实施方案。
目前,成都高新区已选出6家具备技术经验的智能制造服务商,完成首批54家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能力摸底调查,确定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的模式。
确立5个诊断级别 全面铺开制造企业数字化诊断工作
会上,成都高新区内部分智能制造企业与服务商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将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数字化诊断相关工作。
企业的数字化诊断具体内容有哪些?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具体操作流程是什么?记者了解到,此次的智能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诊断主要以企业填表、现场调研、资料和数据收集3种方式进行,诊断内容包括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各层面的工作开展状态和协作层次信息,在工业应用、生产流程等方面的设计方案、运营情况等。
从诊断流程上看,将完成企业智能制造知识宣讲、制定诊断方案、形成诊断报告等6个步骤。根据各项指标的成熟度评级情况,数字化诊断还将对企业生产中涉及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各环节进行“已规划级”“规范级”“集成级”“优化级”“引领级”等5个级别的成熟度评定。“通过成熟度等级评定,实现企业重要制造环节的标准化和数字化,并进行业务优化,实现预测、涉及、预警、自适应,体现人工智能。”成都高新区经安局先进制造业处工作人员程培星介绍,在最后的诊断报告中,还会形成对企业的现状、差距分析,以及改进目标与实施方案。
“数字化诊断的范围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施数字化诊断能帮助企业找到在现有生产经管理中被‘遗漏’的价值点。”西门子成都创新中心运营高级顾问张文豪对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诊断充满期待。
“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支持数字化诊断的相关政策,首批试点的企业将会优先给予支持。”张敏说,对接会只是推进智能制造的一个开始,成都高新区力争年内完成10-15家企业数字化诊断、开展第二批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能力摸底调查,并在2019年全面铺开制造企业数字化诊断工作。 (闫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