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23团老兵欢庆“八一”建军节 暨铁道兵成立70周年座谈会在成都温江隆重举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安才

1.jpg

  八月一日,盛夏的成都气温特别凉爽,没有炙烤的骄阳,没有暴雨的滂沱。铁五师二十三团老兵欢庆“八一”建军节暨铁道兵成立70周年老兵座谈会在这个凉爽宜人的温江华亨酒店隆重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位铁道兵老首长、老领导、老战友汇聚一起,双手紧握着、相互拥抱着,相互欢笑着,畅谈铁道兵的光辉历史、丰功伟绩,共叙铁5师23团的创建史、发展史、辉煌史和战友分别几十年的战友情、离别情、思念情。

  会议主题“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传承军魂 砥砺前行”会标,亮丽而醒目,嘹亮而又雄壮的“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的《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声更是溢满了整个会场,热闹而又浓厚的气氛,战友分别几十年的浓浓情谊,知心话语说不完的感人场面,写满每个战友那满头银发、满是皱纹、满是胡茬的脸上。

  观看电影《芳华》重温火红年代的流金岁月和逝去的青春芳华;老战友的拉歌比赛更是把整个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欢笑声、鼓掌声、尖叫声、欢呼声汇聚成欢乐的海洋,潮水般地涌向会议大厅。晚上,主办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三公司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土特产、原生态、绿色食品”文艺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气氛浓厚,精彩纷呈,年青一代员工很好地传承了铁道兵文化和铁道兵精神。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铁道兵第五师第二十三团,1946年2月始建于山西省河曲县陆谷,成立时是晋绥军区独立第五团。解放战争时期曾战斗在绥远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等地。1948年2月-1949年10月参加了忻州战役、晋中战投、太原战役、扶眉战役。太原解放后,经过简单战地休整,南下四川省执行剿匪和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任务,继开赴甘肃省甘谷县进行休整、训练、学文化和整党。1952年底离开甘谷县城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进行龟(城)至球(场)的新建铁路施工。1954年5月由朝鲜回国,参加修建东北小兴安岭的汤林铁路12公里。1954年10月承建鹰厦线福建省境内武夷山的1460米的大禾山隧道施工,隧道进度和工程质量受到了铁道兵领导和机关的好评。1956年7月承建了来福线福建省武夷山区东侧谷口至弯口段的15公里铁路建设任务。1958年8月参加贵昆线铁路建设,承建以隧道施工为主的丁家村至扒挪块20公里工程任务。1963年8月-1966年5月,在贵昆线建设中,承建了长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工程。1963年12月,根据上级指标,抽调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参加中(国)老(挝)公路建设大会成,先后完成两段线路的修筑任务。1966年5月-1971年11月,参加了成(都)昆(明)线铁路建设,承担了花坛隧道至三堆子出口隧道及桥梁施工任务,先后修建了手攀岩隧道及中桥,花坛隧道及中桥,牛坪子中桥,青龙山隧道1号、2号、3号、4号及1号2号中桥,倮果隧道,渡口矿山专支线,朱家堡三座半隧道。1971年2月,从四川渡口矿山专用支线工地,移驻在陕西省句阳县境内一个山村,担负襄渝线的长沙坝、前滩、沟岩三座半隧道和大磨沟大桥的工程任务,创造了连续5个月成洞500米的好成绩。1974年4月,进驻海拔高度3200米的新疆天山腹地,承建南疆铁路6152米奎先隧道,1978年5月1日,历时40个月,打通奎先隧道,为全线通车争取了时间。1981年年初,铁道兵五、六师合并,接管了原六师三十团的全管段自奎先达坂至和静县的全部收尾工程和道渣场,1983年4月整个管段全部交付运营。1983年4月-1987年年底,担负山西南同蒲临汾至柴庄段复线铁路37.8公里,3个车站,3个区间改造工程施工任务。

  1964年8月,党中央要求贵昆铁路必须在1966年修通。铁道兵第五师承担了贵昆线上位于六盘水境内最长的梅花山隧道施工任务。全长3986米的隧道要从海拔2700多米的梅花山腹中穿过,被称为贵昆铁路的咽喉要道。隧道自蜈蚣岭至观音岩大桥,位于乌蒙山区,要通过5个大断层,地质情况相当复杂,有坚硬的花岗岩石,有浓度特大的瓦斯地段,有煤层、暗河、天然大溶洞等等。隧道曾在1959年破土动工,后因改变线路走向而停工,1964年8月1日正式开工。担负具体施工的铁道兵第二十三团全体官兵,为早日攻克梅花山隧道这个堡垒,加快“三线建设”施工步伐,在施工过程中,他们根据各种不同的地质情况,在施工方法上采取按段落进行全断面开挖、上下导坑开挖和台阶式开挖等工艺。为防止瓦斯爆炸造成伤亡事故,全体官兵在施工机械机具上安装防爆设备,在洞内安装防爆报警装置,这种创新当时在全国、在全军是独一无二的。

  1964年10月7日至12日,铁道兵第五师党委召开扩大会,传达中央军委七次办公扩大会议、铁道兵党委会议精神,提高部队对加速西南铁路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为贵昆线施工大战打下了思想基础。1964年12月,梅花山隧道单口月成洞117米,1965年1月,月成洞102米,受到国家经建委和工交政治部的通电表彰和祝贺,称“这是我国铁路隧道施工上的一个大进步”。1965年9月,隧道出口平行导洞掘进中遇到暗河,洞内涌水量很大,每昼夜最大用水量达5.4万吨,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23团的指战员们知难而进,采取排堵结合等综合整治办法,征服了汹涌的地下水,施工进度不断刷新纪录,使双口平均月成洞达213米,单口月成洞最高达400米,创当时全国隧道施工最高纪录。经过1年半的艰苦奋战,提前于1966年2月20日完成隧道全部工程,为全线提前通车创造了条件。

  在梅花山隧道施工期间,铁道部、铁道兵领导余秋里、王震、刘克、郭维城、吕正操以及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云南省副省长赵建敏等领导同志,都先后到隧道工地看望指战员,并指导工作。云贵两省多次派慰问团赴工地进行慰问。隧道完工后铁道兵二十三团举行了隆重的祝捷大会,二十三团被中央军委授予“隧道攻坚老虎团”荣誉称号,风枪手兰贵荣被荣立二等功臣,其他集体和个人还得到了表彰。1955年6月18日,该团的一营一连还被铁道兵党委授予“大禾山隧道尖刀连”荣誉称号。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鲜血浇灌出花开的国度,生死相依只为了那一句承诺”。铁道兵在35年的战斗历史中,共为国家修建了总长12500多公里的铁路线,开辟便道、架设桥梁。是修建铁路长度的数倍以上。在古代的马帮都无法通过的崇山峻岭中,铁道兵战士开出了一条可以通过施工车辆的便道,无路修路、无桥修桥、无洞打洞。在万丈悬崖边上打炮眼,装弹药施爆,移山填海修铁路,是他们撑起了新中国崛起奋进的脊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军人的天职就是奉献,就是不怕吃苦和牺牲,在蜿蜒数千公里的两条铁路建设现场,作为铁道兵战士,是没有8小时内和8小时外的概念,他们的生命是国家的,每天24小时都是国家的,他们为了钢铁大道向前延伸,早日建成通车,加班加点,日夜奋战,一天战斗16小时以上是家常便饭。每月的津贴:入伍第一年6元,第二年8元,第三年10元,第四年15元……。从来没有加班费之说,伙食费是每天5角9分,住的是冬似冰窟,夏如蒸笼的帐篷。在酷暑,桥墩基坑中施工的温度高达42度以上,在施工中,为补充体能,他们就喝用绳索吊下来的糖盐水或开水,换班时就在地面休息。在严冬,虽然耳朵冻伤了,手和脚冻伤了,但他们仍然满头冒汗……。

  可是他们每月就只领到几块钱的津贴,吃的、住的、干的、用的,是现代人难以想像的。他们只要祖国一声召唤,就“背起那个行囊,扛起那个枪”,只讲付出,从不索取,这种“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不怕苦的奋斗精神、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倍加珍视和大力弘扬。

  为了传承好“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栉风沐雨,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铁道兵精神”,中铁二十三局集团三公司广大员工在向前来参加“八一”庆祝活动的老首长、老领导、老前辈、老战友致敬的同时还纷纷表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传承军魂 砥砺前行,立足岗位,干好工作,为企业基业常青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