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新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企业融筹资难题亟待破解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付长超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动能显著成长,总体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展望下半年,经济增长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外部经济冲击加大;内部改革加快推进,进一步夯实长期发展基础,但短期不确定性因素会增加,对宏观政策的考验将进一步加大。7月21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的“2018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多位专家表示,要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实体经济根基,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特别关注企业融资和筹资困难的现实问题。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认为,作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银行信贷来看,受调控政策和实际形势影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尤其是低信用等级的民营企业融资条件明显收紧,资金周转困难。他呼吁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实体经济融资紧张局面。因此他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政策要有定力,信号要明确,规则要清晰;第二,坚定推动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三,着手减轻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给予同等待遇。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分析说,下半年和今后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外部的冲击和影响,要高度警惕某些短期冲击带来的连锁反应。他强调,从全局和长远来看,不确定性之外还有确定性,这个确定性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之路。他认为,现在出现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些创新能够形成有效供给,值得继续深化和扩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说,中国现在处在关键的经济转型期,转型具有长期性,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的自我成长。这个过程既需要发挥市场的优胜劣汰的作用,同时也要让市场主体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实现自我的成长。所以,保证微观主体,包括实体经济,包括金融体系的自我成长是一个关键。在转型过程中需要“疏堵结合”,在立的过程中实现破,在疏的过程中实现堵,在引导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在前进的过程中化解风险、清除结构上的不合理,这时能够形成正向的自我强化机制。

  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称看来,降税可以让有效微观主体积累多,积累多可以投向新经济,让新经济发展得更快。他认为,微观主体层面取胜之道在于新的数字化时代继续秉承交易成本最低的逻辑,要使自己从产品端的竞争到要素端的竞争,到全球化的竞争,到数字化时代的竞争,让交易费用最低。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也认为,当下降低税(费)的整体水平特别重要。一是现在财政收入大幅上升,有一定降税(费)空间;二是刚公布国地税的合并方案,其中提到国地税合并到位之后,社会保险、政府性基金、非税收入要按照“成熟一批、划转一批”的原则交由税务部门征管。所以,在征管技术和征管水平上升的情况下,降低税(费)率水平,已经迫在眉睫。

  青岛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锋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的这一核心作用还要进一步发挥。金融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落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升级换代上。最近一些热点话题聚焦在金融的监管措施,包括这些监管措施所带来的金融机构本身的动作或者行为能不能真正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民营经济,最终服务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这都是关系到中国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改革转型的重要问题。

  海尔金控董事长谭丽霞通过分享海尔自身实践,来呼吁实体企业要牢牢抓住消费升级的机遇。她表示,尽管经济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企业经营仍面临不少困难,但总体机遇大于挑战,对未来经济发展依然充满信心。要理性面对当下挑战,其中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满足日益多变的用户需求,打造更佳的用户体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市场环境相互交错的影响下,产业升级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