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防经济学家、原军事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庆林
■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白卫星
朱庆林教授是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理论著名专家,曾任原军事经济学院国防经济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国防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与朱庆林教授相识于1988年,是在国防大学召开的第二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军事经济研讨会期间,我们住在一个房间。那时,他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学术黄金期,当时已经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取得不俗的学术成果。此次到武汉访问朱庆林教授,不想却是30年后。当然,我访问的主题还是国防经济问题,毕竟他已经在此领域辛勤耕耘30多年,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动员方面,著述丰硕,成绩斐然,为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建设贡献了许多理论智慧。
朱庆林教授在简要回顾了我国国防经济研究的历史后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国防经济理论创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其特征表现在:第一,全面性。中国国防经济理论创新热潮,涉及面较广。从基本范畴到基本规律;从规模调整到功能矫正;从总体模式设计到政策措施选择;从资源配置效率到制度创新成本;从运作方式变更到管理体制改革等等,都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第二,本土性。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国防经济理论势在必然。从理论创新成果看,大多数集中在剖析、回答中国国防经济的热点问题,是反映中国国情的国防经济理论成果。这是中国国防经济理论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实现国防经济理论本土化的重要标志。第三,阶段性。从总体上看,对新时期国防经济的认识仍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之中,这一认识过程尚未完结。伴随着和平崛起进程,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处于迅速调整和发展之中,与此相适应,人们的认识也应向前发展。
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国防经济发展新的热点问题。朱庆林教授认为,新世纪最初20年,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发展道路,正在历史性地创造“全面和谐与合作,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同时,中国的发展处在地缘战略包围中,中国只有具备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制止分裂和外部干涉的国防实力才能实现和平崛起。此外,新军事变革正在深入发展,信息化将全方位地推进军队建设乃至整个国防建设持续发展。中国国防经济建设面临的战略环境、战略任务、战略重点等方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判断和把握这一变化和趋势,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是选择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我们党着眼于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政府和军队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军民融合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四川绵阳国家科技城、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陕西省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军队药品社会化储备等一大批军民融合先进典型涌现出来。但是应清醒地看到,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军民融合都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会议上指出,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些都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充分肯定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对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提出的新构想和新要求。
关于军民融合实践与理论。朱庆林教授说,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不断掀起军民融合的研究热潮,人大财经委组织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与军事科学院联合主办军民融合论坛,把研究推向高潮;军事科学院成立了军民融合研究中心,建立了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学术性组织。围绕理解和贯彻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广大专家学者开展了热烈讨论,推出了一大批著作和研究报告。这些成果是我国军民融合理论研究的最初结晶,也是军民融合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看到,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需要我们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开展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于国民经济动员问题。朱庆林教授观点鲜明地提出要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建设,就是政府运用行政资源和市场手段,对国民经济动员资源、动员机构职能和动员方式等进行一系列调整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一是积蓄动员潜力;二是建设、调整和保存动员能力;三是调整动员机构和职能;四是调整动员活动方式。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是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保存与维持,第二是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成本控制。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的主要标志包括:动员机构活动经常化;动员基础平台稳态化;动员机制运作效率化;信息系统实用化。
关于军民融合理论发展问题。朱庆林教授认为,军民融合研究涉及范围十分宽泛,研究成果极为丰富。从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看,人们研究军民融合问题的角度不完全相同。一是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来研究,二是作为发展战略来研究,三是作为一种学术理论来研究,四是作为政策理论来研究。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有以下特点:一是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多。尤其是围绕一个部门、区域,一个系统、组织,一项工作、活动等研究军民融合问题,对象比较具体,措施操作性比较强。二是各种研究思路交叉现象比较突出。往往把思想研究、学术理论研究和政策理论研究、战略研究混淆在一起,缺乏研究规范。三是学术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少。学术理论研究难度比较大,一方面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积累,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研究范式。这是军民融合研究逐步深入的必然过程,也是推动研究深入发展的最佳切入点。
朱庆林教授认为,构建军民融合基础理论体系任务比较艰巨。理论体系的形成应符合以下要求:必须是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概念、命题体系,有明确的逻辑起点和规范的逻辑主线;必须是理论思维的结晶,即对我国军民融合实践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必须具有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当前,研究的着重点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军民融合思想研究;中国军民融合发展史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军民融合学术理论研究;中外军民融合比较研究等。
在谈到国防经济学科发展时,朱庆林教授说,国防经济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军民融合应用研究应该成为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研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发展研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研究;军民融合机制和体制研究;军民融合发展统计与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等。
链接:
【人物简介】朱庆林,江苏淮安市人,1948年7月生,1969年入伍,历任战士、文书、排长、指导员。1978年考取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到军事经济学院从事政治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开始研究国防经济。在军事经济学院国防经济系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技术三级教授,大校军衔,国防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3年退休。先后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通信评议专家,国家《国民经济动员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军队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通信评议专家,总后勤部军事后勤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总后勤部科技咨询、人才评监委员会专家,军事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主要著作有:《多种安全威胁下国民经济》(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中国国民经济应变力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经济动员准备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战时经济概论》(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