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莎莎
“笑了!它笑了!成功!”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桥箱公司)车间里,工人小张作出一个胜利的手势!
此时,他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呈现出一张“笑脸”的表情符号。这张笑脸要比一般的微笑蕴藏更丰富的内涵!这张笑脸说明流水线上的这件产品检测合格!
为了这张笑脸,桥箱公司的技术人员攻坚克难,仅仅用四个月时间创新出拧紧机联网控制系统,该项系统国内领先!
为了这张笑脸,技师赵方波卧薪尝胆,从山东省数控铣技能大赛中惨获27名,到逆袭为机器人技能大赛第一名,让重汽人永不言败的旗帜再次高扬!
为了这张笑脸,王永学在一次次勤学苦练中淬炼出一双“工匠圣手”,在0.25mm厚的灯泡刻出深约0.15mm的字,在嘈杂的车间中,心细如绣娘,心静如水!
这张笑脸背后是一个个刻苦钻研的身影;这些身影背后是一个不断进取的技术团队;这个团队背后是一个朝气蓬勃、锐意创新的企业;这个企业背后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广阔图景!
《大学》有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创新,正是桥箱公司成功的一大法宝。近日,爱济南新闻客户端记者走进桥箱公司,挖掘他们的创新故事,解密他们的成功之道,为新旧动能转换寻找一个可供借鉴的范本。
推进智能制造,实现精准管控
改进前,硬件拧紧工具还是用的传统气动风扳机,气动操作,这种工具不止耗能,而且拧紧工序扭矩参数值的控制主要凭借操作者的经验,造成数值会有波动。因为每个车桥都是由几百个零部件组装而成,组装的过程中要用到大量的螺栓或螺母,传统的风扳机已经达不到生产要求。
如何控制拧紧机拧紧的力度,保障螺栓安装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装配质量,是当时桥箱公司亟需解决的问题。
桥箱公司将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引进国外电动定力矩扳手,实现了自动化拧紧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公司企管部副经理、项目负责人董健称:“虽然采用的电动定力矩扳手可以实现自动化拧紧操作,但是我们是柔性化生产,产品零件型号不同,挨个给电动定力矩扳手设定型号很容易使员工产生疲劳,出现失误。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该如何更好地控制拧紧执行精确度,提升装配过程质量控制能力。”
桥箱公司通过综合运用工业互联网、FRID(射频识别)、人脸识别等信息系统技术,自主研发了拧紧机联网控制系统,并于2017年7月份投入使用。该系统在每个拧紧机上布置了嵌入式数据采集终端,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存储到服务器上。系统自动对采集到的参数进行分析和检测,智能判断拧紧结果,如有故障,将会自动报警,并发出合格、不合格、拧紧完成等控制信号。
该系统的运用实现了对桥总成拧紧参数自动识别、自动执行的智能化,而且,对拧紧执行精确度进行了良好的控制。技术领先国内行业水平,同时,还拓展了驱动桥总成制造过程智能化实时监控系统,明确到谁的产品谁负责,进一步完善了质量追溯系统。
在逐步向智能制造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为进一步完善质量追溯系统,桥箱公司在每件产品、零件都被贴上了自己的“身份证”(即二维码),实施唯一化标识管理,对工件的流动轨迹、加工产品的数量、在线测量结果及报废等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监控,实现了产品质量的管控与追溯。
“中国重汽桥箱公司,为我插上跃居第一的翅膀”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桥箱公司一流的员工队伍。
伴随着桥箱公司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迫切地需要一支业务过硬、技艺精湛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为此,桥箱公司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现场应用岗位全面推广实施“十级五档”绩效工资制,并进行优化升级,建立起全员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和薪酬激励机制,并以“专业、专注、专家”的态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导师带徒以及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培育操作技师,打造桥箱工匠,聚焦聚力基层战斗力提升,努力使更多员工具备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要求,具备技术水平达标升级的能力,具备参加各种技能大赛,特别是走出集团、走向市、省乃至全国的资格,使桥箱工匠、技能先锋、创新能手等在生产现场全面开花,提升“精品车桥”制造力。
“是中国重汽桥箱公司,给我从比赛第27名插上了跃居第1的翅膀。”桥箱公司前桥部转向节分部班长、机加工责任技师赵方波感慨万千。
2015年,赵方波代表桥箱公司参加山东省数控铣技能大赛,事后回忆起这场比赛,他自嘲说在技术实力对比上是“鸟枪对大炮”。比赛时赵方波的团队还停留在手动编程的水平,而其他团队的选手已经使用计算机自动编程软件UG、CAXA等辅助完成加工,这就导致在加工速度上落后很多。赵方波决定迎难而上,但是由于赛前只是对图纸确认后便直接进行加工,导致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3个重点得分项,最后只取得第27名的成绩。
“那一次,让我折戟沉沙,但我却看到了差距,开阔了视野。”赵方波说,“从那以后,我积极参加桥箱公司组织的“打造桥箱工匠,智造精品车桥”的技术比武活动。特别是从赛前集中培训,到赛中提升锻炼,再到赛后表彰总结,真正调动了我们抓住机会登台打擂的参与热情。”
在参加各种练兵比武的同时,赵方波考虑到数控加工技术是不断在发展的,他在自学网上注册帐号自主学习自动编程软件CAXA。这些工作都为他提升技能技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11月,赵方波代表中国重汽参加了山东省总工会与山东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机器人技能大赛,取得第一名的成绩。
技能娴熟,他在灯泡上刻上“中国重汽”
“技术每天都在革新,要学的东西还有太多,我还要继续加油。”桥箱公司主减速器部减壳加工分部减壳加工中心操作责任技师王永学一直这样激励自己。
2009年,进入中国重汽集团济南桥箱有限公司的王永学,今年只有31岁,年纪不大的他,却早已是一名技术老到的高级技师,先后被授予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第八批“济南市突出贡献技师”、山东省技术能手、全国汽车行业“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工作以来,王永学始终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凭着精湛的技术、过硬的实力,通过参与完成《改造老STR工装,减少车四爪工序》项目,年创效益上百万元。在他带出的20多个徒弟里,5人获高级工程师资格证书、16人获技师职业资格证书,让整个公司操作工技术技能得到大幅提升。
荣誉的背后,是王永学付出的汗水和激情;成绩的取得,更是他践行工匠精神的真实写照。为刻苦钻研技术技艺,他还练就了一手绝活——在灯泡上刻字。
灯泡刻字需要在数控加工中心上进行,王永学首先使用刀具找准工件坐标原点,将坐标点输入数控编程软件,形成灯泡曲面,然后将所需要的汉字进行投影,最后进行计算机模拟加工。在嘈杂、轰鸣不息的车间里,王永学成功地将中国重汽标志完美地刻在了只有0.25-0.5毫米白炽灯泡上,刻字的深度在0.1-0.15毫米之间。
工匠圣手,创造传奇。灯泡上刻字不是一天练就的,也不是偶然成功的,这折射出王永学对于技艺的专注和钻研。
大巧若拙,工匠境界,炼技修心,济南桥箱公司每个基层员工看上去平凡无奇,但是在工作中都积淀了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一路陪伴着桥箱由传统精益管理方式走向数字化精益管理,再逐步向智能制造目标迈进,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一卷卷令人惊叹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