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9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继续开拓前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专访英语版《泛市场化探析》的作者刘虹飞

  ■ 张君荣

  编者按:由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教授李存林,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一带一路国际项目合作委员会会长刘虹飞,汕头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博导、吉首大学应用人类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田广联合撰写的《泛市场化探析》英语专著,日前由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出版发行。为此笔者专门采访了刘虹飞会长。

  笔者:据我们了解,美国北美商务出版社在其规划出版的当代中国系列丛书中,出版了您与田广教授等合作撰写的专著《泛市场化探析》,能否请您就书的主要内容向我们的读者做一简单介绍?

  刘虹飞:我与田广教授等合作撰写的英语专著《泛市场化探析》,是在田教授中文版《泛市场化评判》专著的基础上,经过再次深入思考后而写成的。应该说田广教授是泛市场化评判的现行者。我们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从而深刻质疑泛市场化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提出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改革与发展绝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化的理论观点。当然,限于主观和客观的条件,我们目前的思考和分析,并不一定十分成熟,某些观点也还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数据更新也存在相对滞后性的问题,加之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稳定参照系的经济社会变革,缺乏成熟的或权威性理论指导,因此在理论阐述方面尚有许多发展的空间。简要地说,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本书以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我们指出从历史的视野看,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必然的,正是这场波澜壮阔的体制改革,将中华民族推向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在国际事务上地位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本身需要,而成为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缺的历史过程。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这场改革是一个没有稳定参照系的经济变革,是在缺乏成熟的或权威性理论指导下的改革。虽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了一条前景光明的道路,但主观设想与实际情况总是有差别的,因此,在实际进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了某些失误,必须加以修正。比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经济对国际资金、技术、市场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加,从而提高了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机会成本。事实上,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在冲破阻力向前发展的,在各种阻力中危害性最大的就是泛市场化理论。这个理论蛊惑人心地宣扬用市场经济法则处理一切事务。将国家对经济事务的管理和调控,贬之为“走计划经济的老路”。在这种思潮的误导下,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曾经出现了过度的市场化现象。

  3、泛市场化现象给我们国家带来了许多发展中的困惑,其中最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就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分化严重的现实格局。我们引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改革所要建立的正确的有效率的体制。因为在人类发展的文明历史上,社会主义首次提出了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施社会全体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政策,这是有别于在其之前的资本主义等所有阶级统治形态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是能够极大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制度。“社会主义”四个字不是可有可无,“中国特色”四个字也决不能丢。“泛市场化”思潮谬误就在于否定了改革的目标,其实质就是割裂了人类发展是一个由多种文明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发展过程,经济竞争只是一个方面,而且是不能超过某些限度的,过之而不及,欲速则不达。企图将改革的总体实施引向一个仅仅是市场化的经济范畴内,从根本上歪曲和异化了改革的真正目标和方向。

  4、受“泛市场化”思潮的影响,我国不少地方和部门采取了一些激进的市场经济变革方法,而这种激进改革的方法非常容易适得其反。俄罗斯曾经引进实施的“休克疗法”改革,就是很极端的泛市场化行为,是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其结局之糟糕令世界瞩目。避免泛市场化的危害继续蔓延,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笔者:作为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一带一路国际项目合作委员会会长,您能否就经济体制改革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向我们的读者做一些介绍?

  刘虹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的重大倡议和构想。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想到至今 ,引起世界沿线国家的广泛共鸣,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不胫而走,沿线多个国家响应参与,与它们各自的发展战略积极对接。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实际就是一个经济体制创新的过程,它始终沿着两条主线展开:其一,不断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其二,重塑使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产权明晰,而且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正常交易能够得以进行的制度前提是产权,而交易主体进行交易的终极目的也在于产权。因此,明确界定产权是交易的前提和归宿。

  通过深入地分析研究,我们深刻质疑了泛市场化理论体系的种种问题,提出市场机制并非万能,改革与发展绝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化的理论观点。我们提出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需要对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反思。提出了纠正泛市场化思想谬误及其给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危害的具体建议,同时就如何加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思,特别是国家经营与经营国家的理论概念,供决策参考。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希望构建世界经济新的体系,致力于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实现世界范围宏大的经济愿景。“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坚持市场运作,既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也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而非完全进行市场化操作。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就得在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对外开放新体系,打造竞争新优势。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带一路”成功建设的前题和保障,“一带一路”成功建设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结果和支持,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作用。

  笔者: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倡导新时代下世界和平发展与建设人类共同命运体的理念,请问您认为中国在建设人类共同命运体的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刘虹飞:中华民族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阶段的文明体之一,并且至今没有中断过自身文明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站在新的历史角度,响亮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鲜明地扛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国际使命。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再次郑重宣示:“中国人民将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与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奋斗目标和终极追求一脉相承、高度一致,是具有全球视野、人类情怀的大格局,是普惠世界、造福众生的大智慧,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确立了人类文明走向的新航标,成为我国新时代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指南。这同时也是中国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着眼人类共同和长远利益提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

  笔者:您是专门从事一带一路国际项目合作的专家,请问我们应该如何从改革开放的角度,看待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刘虹飞: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需要扩大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新引擎,标志着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时期,既强调海上合作,也强调陆路联通,既鼓励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合作,也积极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是通过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参与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征程,将推动改革开放进入进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启改革开放新格局:从“开放自己”到“既开放自己也开放别人”,周边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从“引进来”转向“走出去”,“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以开放促改革。

  刚才已经讲过,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于4月10日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习近平强调,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并且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决定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第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第二,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四,主动扩大进口。如此之大的开放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一带一路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成长之路,不只促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本设施的互联互通,对敦促国度和地区间的投资、商业、财富相助等也会发挥重要浸染。我们走向一带一路,必须以我们优秀的企业,积极创新“走出去”产业模式,打造“走出去”产业集群。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应借助开放的浪潮,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已取得卓越功绩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