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至1990年代,学者合作撰写论文成为经济学界的潮流。这一趋势越演越烈,如今在国外重要的经济学期刊上,合著论文发表的数量早已超越了独著论文的数量。国内经济圈的情况亦然,两大顶尖期刊《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2018年1月至4月刊发的文章显示,独著论文的合计数量仅为4篇和8篇。
那么,经济史的研究者是否也纷纷效仿经济学家,开始合作撰写论文呢?Seltzer和Hamermesh(2018)考察了近60年来,发表在经济史和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的文章。研究发现,经济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一样,更多的合作是共同趋势,但是两者的合作类型却存在显著的差异。
经济史学家的典型形象,是独自整理史料,孤军奋战,几乎不与他人合作。据说,经济史协会是会拒绝给合作论文颁发最佳新学者论文奖的。因此,作者要将坊间对经济史学家的成见以及传闻,与他们发表在经济史期刊杂志上的文章,做一次印证考察。
作者选取的三大顶尖经济史期刊,分别是:经济史评论(EHR,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经济史研究(EEH,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和经济史杂志(JEH,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经济学的三大期刊,分别是:美国经济学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政治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和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作者以10年为期(分别选取1963、1973、1983、1993年和2011年),收集发表在以上6本期刊的论文作者信息。
首先,过去60年里,独著与合著论文在经济史和经济学顶尖期刊上的分布如何?结果证明,关于经济史学家的传闻不是空穴来风。经济史期刊上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均低于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平均作者数。
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经济史学者也悄然走向合作之路,尽管步伐没有经济学家迈得快。1963年,合著论文在经济史期刊上寥寥无几,到了2011年,独著论文已经不到一半,相当于1993年经济学期刊上的比重。另一个现象是,近30年来,发表在经济学期刊上的经济史文章显示,合作情况优于其在经济史期刊上的情况,劣于同期刊的经济学文章。
经济史是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不同的经济史期刊在内容上会有所偏重。为此,作者将三个顶级经济史期刊分开来看,发现最注重量化分析的经济史期刊(EEH),拥有更多的合著论文;相反,量化分析文章最少的经济史期刊(EHR),则拥有最少的合著论文。但在过去的60年里,一致的是,这三个期刊中的合作者数量都呈相同的增长趋势。
其次,经济史学者合作现象的增加,到底代表着他们研究方式的哪些部分呢?经济史的研究与经济学的研究有区别,需要一些不同的技能,例如,长年累月的史料积累;同时我们还看到,经济史学者的学术产量远低于经济学家,所以两者合作的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师徒合作的形式在经济史研究领域更广泛?
2003年至2011年,三本顶尖经济史期刊上发表有双作者的文章共66篇,能够获得两位作者确切年龄的有63篇。44%的合作者年龄差距小于10岁,同样大于15岁的也占44%,平均年龄差距大致在13岁(见表3第2列)。作者在2013年,统计过三大经济学期刊上,同期双作者文章的合作者年龄差距,平均小于8岁。
可见,经济史研究的合作者年龄差距,是显著大于经济学研究的合作者的。究其原因,作者归为以下两点。一是经济史的研究范式决定了老少配的模式,年长研究者的优势在于掌握史料,年少者的优势在于更新的研究技术。二是经济史界的人数较经济学界要少得多,找到同领域合作者的机会更少,导致合作者之间的年龄跨度更大。
最后,作者接着一开始提到的经济史学科性质,继续深入讨论在偏历史和偏经济的经济史期刊上,合著与独著的数量情形。经济史评论(EHR),作为一本经济与社会史期刊(其他两本杂志为纯经济史期刊),它的合著论文数量最少。因此,是不是由此可以说社会史学者比经济史学者更倾向于独自研究,而不是合作研究?
于是,作者按是否有正规数理经济模型或是否有计量实证分析,以及引用经济学期刊的文章数量,将发表在2003年至2011年期间经济史评论(EHR)上的合著论文,划分为经济学性质或历史学性质的文章。结果令人惊奇的是,经济史并不比社会史有更多的合作,经济类文章独著的比例更大。经济史评论上较少的合著文章数量,可能是因为这本杂志的用稿传统,或是其他。
作者通过研究经济史和经济学各自的顶尖期刊文章,展示了当前经济史学者合作研究的程度,落后于经济学者们,但也是在提高中。在未来,作者将进一步对比经济史与经济学研究方式的差异,更充分解释本文发现的结果。(宗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