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文正
“16204道排列埋置点,自证资料合格率近乎百分之百,堪称业内质量奇迹!”5月16日,在付家庙—桐梓园二维项目竣工验收会上,负责该项目排列工序的东方公司西南物探分公司第二排列工程队交出的施工验收结果,最终定格在“合格率99.89%”!该队今年第一个完工项目交出如此高分的成绩单,让项目甲方及分公司到场验收人员都竖起了大拇指。惊喜之余,不禁让人好奇,“奇迹”到底是如何造就的呢?
以“匠心精神”追求质量
“质量上不去,速度效率再快也是徒劳!”在年初队伍整训会上,第二排列工程队队长周永华就不断作出强调:“如今,施工质量才是生产经营的命脉!把好质量关,大家的效益才会有保障。”
看似单一重复的排列工序,在实际项目工作中却会面临多种影响质量的情况出现。比如竹林区域和荒地相比埋置标准就要改变,如遇上城区作业,埋置方法也会不同……在培训工作中,该队质量管理小组通过对每个项目提前进行踏勘试验,集中讨论,决议出相应施工标准和要求,再根据项目特点,精心备课培训内容。
“质量环节,也要杜绝一切隐患。”在实际操作培训中,全覆盖、全考核、全合格是队班子提出的培训工作“刚性要求”。周永华指出,实际操作考核必须都达到考核人人过关,心里才有底,绝不为抢抓工作量,存侥幸心理。
质量理念不断传达、培训内容实际有效、刚性制度严格要求贯穿了队伍生产前后每一个环节,从而至上而下全面营造出了“追求质量、打造精品”的施工理念。
以“管理机制”提升质量
“昨日质量检查奖惩通报为……”“下午检查结果,2J03班负责的1005线排列埋置标准不够,要求立即整改,整改后照片请发至群内销项……”“今日需补交照片的班组为……”在付家庙-桐梓园二维项目排列工序微信工作群中,每日奖惩通报情况第二天早9点准时发布,每日实时检查督办整改通知和工作安排随时滚动更新。
清楚了质量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激发员工对质量提升的源动力呢?
班子成员决定以制度去约束,以机制去激励。年初,班子成员通过召开多次生产骨干座谈会,征集相关建议。通过反复研究,推出了全新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员工个人效益所得与工作质量标准紧密结合,员工绩效考核跟“合格工作量”挂钩,“合格”二字成为关键。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将排列埋置标准、自证资料上交时间、质量表填写标准、绕道丢道情况统计等每个过程环节全部包含在内,严格执行“三级质控”,核定每日工作量。同时,质量评比专项劳动竞赛也在项目中展开,施工班组中竞赛、评比、奖励火热进行。
项目采集开始后,每日涉及排列近1300道,队上硬指标下达。要求队项目管理人员每日抽查率必须达到30%以上,排列组长抽查达到50%以上,特殊地形、困难地段100%到位现场;排列班长100%完成每日自检,按时上交自证合格相关资料,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惩,直接与当月效益工资挂钩。同时,工作情况和困难问题汇总上报和次日重点工作安排每晚进行,及时解决生产问题。
在多重机制保障下,排列工序管理日渐标准化,员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大幅得到提升。排列埋置质量标准高、自证合格资料上交及时完整的员工得到了额外奖励,大大激发了员工“比质量、比标准”的质量竞争动力。
以“充足配备”保障质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打胜仗,装备先保障到位!”总结了去年排列自证合格工作开展经验,在今年项目施工前,队上为每名排列质检员配备了1300万像素的智能手机和一张流量卡,从源头解决了以往工作中因手机像素不高、流量不够用,影响自证资料收集效率和质量的问题。
同时,由于自证合格照片资料全靠人工整理,部分年纪较大的员工反映工作量大,每日电脑前工作时间长。结合实际调查,队上将原本计划投入项目的8名排列质检定员,扩充为16名。通过强弱搭配,合理分工,使工作进行顺利有序。
充足的人员和装备配备,该项目从采集开始到结束,没有一起因排列埋置质量影响采集进度的情况发生,也没有一起上交资料延误问题出现。
“99.89%对于我们来说只是起点。”面对下步工作,周永华表示信心十足:“我们将继续以打造业内最一流为目标,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着力抓好每个环节质量管理,力争将每个项目都做成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