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课题组
根据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中国的人均GDP在过去一千年里几乎水平不变,而从1978年起近乎垂直提升,中国经济总量也从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长快车道。众所周知,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40年波澜壮阔的不平凡历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近40年来,中国在哪些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经济学原理如何阐释和解读这一历程?改革开放对未来的启示何在?本报告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对比
(一)生产力水平: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1、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17年我国GDP达到12.25万亿美元,是1978年GDP的81.9倍,年均GDP增量高达3103亿美元,接近以色列2017年的GDP总量。其中,从1978年的1495亿美元到1998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用了20年时间,到2009年突破5万亿美元用了11年时间,再到2014年突破10万亿仅用了5年时间。从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看,1978年仅为1.8%,到2011年首次超过10%,2017年已达到15%左右,比第三名的日本高8.5个百分点。
从全球来看,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目前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11位;2008年超过德国位居第3位;2010年则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6年我国GDP总量约占美国的60.1%,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2.3倍,远超过排名4至6位的德国、英国和法国。而“金砖国家”中,印度、巴西、俄罗斯分别位列第7、9、11位;南非GDP列世界第35位,GDP约为中国的2.6%。(图1.1.1a 世界主要国家1978年与2016年GDP规模;图1.1.1b 世界主要国家1978年与2016年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单位:亿美元(现值)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
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1978至2016年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6.8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以6.7%的增速仅次于印度位列主要经济体第2位,高于世界平均经济增速5.2个百分点,比中高等收入国家平均增速高3个百分点。
2016年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4%,位居世界第一,比1978年的3.1%高出29.3个百分点,比排名第2位、第3位的美国和印度分别高17.8个和23.5个百分点。同期,排名第4-7位的德国、日本、印尼、英国的贡献率仅在2.5%-3.8%之间,而俄罗斯、巴西对世界经济增长仍为负贡献。(图1.1.2 世界主要国家1978—2016年GDP年均增速。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
3、人均GDP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总量高速增长,我国人均GDP水平也不断提高,已从1978年的156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8788美元,增长了约55倍,比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129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位于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水平仍有很大差距。2016年,我国人均GDP位列世界第73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而世界第一位的卢森堡人均GDP已经突破10万美元,第二位的瑞士接近80000美元,是中国的10倍左右。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人均GDP也在30000到60000美元之间的水平。“金砖国家”中,我国人均GDP排名第3位,低于巴西和俄罗斯,高于南非与印度,处于中(图1.1.3 世界主要国家1978年与2016年人均GDP。单位:美元(现值)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
(二)经济结构:服务业占比提升,城镇化高速发展
1、三次产业:农业占比显著下降,服务业占比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也显著优化。从三次产业来看,1978年第一(农林渔牧业)、第二(工业与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4.6%、47.7%和27.7%,到2017年,我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已变化为7.9%、40.5%和51.6%。近40年来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了近16.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了约7.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则上升了23.9个百分点,产业升级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提升。
与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在产业升级中最大的特点是第二产业始终保持较高的比重。从全球来看,40年来世界主要国家产业结构普遍出现了第一产业下降和第三产业上升,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占比进一步下降,而第二产业占比降幅更大,第三产业占比均显著上升。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第一产业占比尽管下降但仍然较高,2016年达到17.4%,第二产业占比保持稳定但显著小于我国。主要国家中,仅韩国第二产业占比40年来有所扩大。(图1.2.1 世界主要国家1978年与2016年三次产业占比。单位:%;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各国统计局)
2、城镇化率显著提升
城镇化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强大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近40年来上升40.6个百分点,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同期世界城镇化率由38.5%提升至54.3%,升幅为15.8个百分点。
近40年来主要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虽有所提高,但幅度并不大,其中日本、韩国分别上升17.8和29.3个百分点,已属于城镇化较快的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普遍经历了城镇化过程,但显著慢于我国。如印度1978年22.4%的城镇化率甚至高于我国,但2016年仅为33.1%。(图1.2.2 世界主要国家1978年和2016年城镇化率。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其中我国数据为2017年。)
(三)宏观经济稳定:赤字和债务长期保持较高稳定性
1、财政赤字状况处于安全可控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国大部分年份公共财政收支均处于赤字状态,尤其在1998年以后赤字率增长加快,在2007年曾出现短暂盈余,随后又转为多年赤字。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重点领域财政支出,通过“营改增”、减税降费、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扶持实体经济,导致赤字率不断扩大。
2016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考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政府结转结余资金)达到3.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中高水平,不仅高于法、美、日、英、德等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但仍低于南非和印度。整体看,虽然我国财政赤字率2016年高于国际公认的3%警戒线,但主要源于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仍处在可控范围。(图1.3.1 世界主要国家1978年与2016年财政盈余/赤字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各国财政部、统计局。注:巴西数据为1980年和2016年,各国赤字率均为实际收支差额与GDP的比值,不考虑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政府结转结余资金等因素)
2、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总体平稳可控
公共部门债务余额是宏观经济稳定性的重要衡量指标。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经济刺激政策影响,我国公共债务占GDP比重整体呈增长态势。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监管加强,目前债务水平已平稳可控。截至2017年末,我国中央政府债务余额约为13.5万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16.5万亿元人民币,两者占GDP的比重为36.2%(不包括有担保责任的债务与或有债务),已连续两年下降。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低于日、美、法、英等主要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图1.3.2 世界主要国家2010年和2016年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中国为国家财政部与国家审计署,其他为WDI及各国财政部、统计局)
(四)金融市场:金融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1、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金融业与整体经济的相对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金融业的发达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全球来看,我国2016年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位列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第二位,仅低于占比9.6%的南非,已于2015年首次超过英国,2016年首次超过美国,也高于日、法、德等发达经济体和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图1.4.1a 1978-2017年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图1.4.1b 世界主要国家1995年与2016年金融业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各国官方统计部门。注:1995年数据中,印度数据为2012年,俄罗斯数据为2002年。)
2、银行业信贷发放量占GDP的比重已超过高收入国家水平
银行信贷发放量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间接融资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信贷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1978年仅为38%,随后逐渐攀升,于1993年首次突破100%,达到第一个高点,在短暂回落后又逐渐提高至2003年的150%,经历了5年下滑,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在2009年大规模信贷刺激政策的带动下再度上升,尤其是2011年以来信贷扩张速度加快,目前国内信贷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00%,2016年达到215%。
从全球来看,我国2016年国内信贷占GDP比重首次超过高收入国家,仅次于美国、日本的水平,高于法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同时远高于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图1.4.2 世界主要国家1978年与2016年国内信贷发放量占GDP的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DI。注:标*数据时间为2015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