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老药工传承中医药非遗文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济世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海拜朱清山为师学习九蒸炮制等技术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保护和传承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济世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海拜朱清山为师学习九蒸炮制等技术,让我们对于中药非遗传承更有了信心。

  ■ 本报记者 王剑兰 王道海

2.jpg

●济世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海拜朱清山老人为师

3.jpg

●拜师仪式集体合影

  “一鞠躬:感谢老师的辛勤栽培;二鞠躬:认真学习中医文化;三鞠躬:发奋努力早出成果,做好中医传承工作。”4月14日上午,在河南省济源市东方建国饭店会议厅,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拜师仪式:济世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海拜我国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药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中药炮制传承基地第一代传承人、87岁的朱清山老人为师,学习九蒸炮制等技术,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

  朱清山老人 1931年5月出生,1986年荣获国家医药管理局授予的“老药工”称号。他14岁就进禹州城的药棚当学徒,练就了识药、辨药和加工炮制药的一手“绝活儿”,尤其熟悉道地药材品质、切制刀工娴熟、炒制火候掌控、精于蒸煮炮制,有名的“百刀槟榔、蝉翼半夏”,就出自他之手。他诚实守信,每一次炮制,他都要亲自品尝,有毒的药材加工他也要尝,砒霜、川草乌、附子、马钱子,他都尝过。他说,只有尝,才能确保炮制规范、药效到位、使用安全。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2007年,为恢复禹州九蒸炮制工艺,已到耄耋之年的朱清山,带着众多弟子不分昼夜钻研九蒸九晒熟地黄等九蒸产品,不仅研制出了道地药材“九制大熟地”,更恢复了禹州失传多年的九蒸炮制技术。朱清山凭借一手“绝活”,扛起了河南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大旗,同时带出了一支优秀的传承人队伍。

  济世药业作为济源市唯一一家中药制药企业,多年来,在董事长张海的带领下,秉承“良药济世,济世良药”的宗旨,坚持质量兴厂,科技创新,先后创造出“冬凌草片”、复方冬凌草含片、三黄片、浓缩六味地黄丸、苓桂咳喘宁等60余种国家级名优中药产品,济世药业“济源四大怀药、济源山茱萸、济源冬凌草”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称号。企业从一个手工作坊式企业发展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供应、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制药公司,成为全国知名的“冬凌草王国”,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济源周边5万余农民通过产业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酷爱学习、痴迷中医药文化的张海巧遇朱老之后,顿生仰慕之情,他敬重朱老的为人,更希望朱老的九蒸炮制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朱清山也希望更多的人传承中医药炮制技术,将中医国粹发展光大。为了共同的中医梦想, 朱清山决定收张海为徒,传授中医炮制技术给他。

  在拜师仪式上,张海恭恭敬敬地向朱清山跪拜行礼,上拜师贴,赠拜师礼。朱清山告诫张海,作为一名药工要做到“有药德、有恒心、有传统”,传承好中医药文化。

  “济世药业将持续发扬工匠精神,做到‘不因材贵有寸伪,不为工繁省一刀;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张海表示,“此次拜朱清山老药工为师,正是为了刻苦钻研药材炮制加工技术和制药技术,致力道地药材的开发研创,充分发挥济源地域优势,让本地药材焕发新生,精工制良药,为保卫人类身体健康发挥作用。”